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经验分享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活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隆重庆祝第39个教师节,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务处推出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经验分享展示专题活动,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成果,增强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及热情。
《人体解剖生理学》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高级职称组三等奖获得者—医药学院
王海梅
一、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人体九大系统的基本组成、器官形态结构、各系统生理功能及基本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掌握人体九大系统的基本组成、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能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理解各个系统及重要器官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系统间功能的相互联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能根据疾病症状对可能的疾病做初步判断,能将人体机能异常后应该用何种机制药物调节相联系,为药理学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药物研发、药学服务工作或药物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二、“思政+”“双创+”的相关经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其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该课程以“珍爱生命,勇于守护生命健康”为理念,通过“线上讨论活动渗透、视频观看学习、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活动深刻体会”等方式全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例如运动系统中,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华骨髓库现状,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献骨髓理念;呼吸系统中,观看ECMO治疗新冠视频,熟知我国在新冠治疗上的投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国风范,厚植爱国情怀;血液系统中,通过线上话题讨论什么是孟买血型(恐龙血),引导学生树立学无止境理念;循环系统中,通过讲解减压反射,引入什么是人体死穴,引导学生尊重、敬畏生命;内分泌系统中,结合松果体也就是俗称的天眼,目前其感光功能尚未研究清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小组录制血压血糖测量、血型鉴定、肺功能评价等操作视频,掌握生理学基本操作技术,为创新创业大赛的展开及社区义务体检活动奠定基础。实验课上,通过解剖模型教具的设计、打造等拓宽创新创业思维,通过参加全解剖绘图大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三、建设成效及个人体会
(一)建设成效
1.自建慕课
依托学银在线网络平台自建慕课,自建30个教学微视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课程目前已开课6期,累计页面浏览量90万,选课人数近1000人,累计互动近1500次。已建立作业库、试卷库,设计讨论话题和分组任务,实现“互联网+课堂”,师生互动更及时有效。
2.自编教材
围绕市场需求,与医院导师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顺序调整及内容删减整合,编写了更适合药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教材已于2022年9月出版。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学生主动学习;课中多种教学方法融入(问题导入式教学、病例分析教学、活体标本教学、TBL教学等),及时随堂检验学习效果;课后线上作业、话题讨论、小组任务等多种形式巩固重要知识。
4.与医院专家共创试题库
本着共创共享原则,与医院导师共建《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库》。充分利用医院导师的临床经验,增加常见疾病的病例讨论分析类题目,方便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5.考核模式多元化
包括考核过程多元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形式多元化(考勤、课堂积分、视频任务点学习、作业、笔记、小组任务、话题讨论积分等)及评价主体多元化(专家评价+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个人自评)。
(二)个人体会
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各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向,科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重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思政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的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简单的、突兀的插入,因此教师要将思政教育的点与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二者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佳效果。
个人简介
王海梅,硕士,副教授,执业药师,现任医药学院专任教师。2006年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主要承担《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主持1项市级教研课题,4项校级教研课题,发表教科研论文9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曾获得“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考试改革优秀教师”“课程思政案例征集优秀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