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教学改革
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教学改革 > 正文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3-09-10

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经验分享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活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隆重庆祝第39个教师节,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务处推出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获奖教师经验分享展示专题活动,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成果,增强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及热情。

《人体解剖学》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3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中级职称组二等奖获得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鄢志雄

一、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医学检验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基石和支柱。《人体解剖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重点掌握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名称和位置。难点在于人体各个系统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功能密不可分,是学生塑造良好医学品质和医德的重要阶段。《人体解剖学》集合众多形态美学特点。结合知识点,穿插相应思政元素和美学元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仁心仁术、求是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出应用性强的卓越医检人才。

二、“思政+”课程建设

首先,是思政元素的挖掘。人体解剖学中包含有众多的思政元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课堂的教学中。同时,思政内容也需要更新,我坚持每天阅览时事新闻,在了解最新时事热点的同时,注意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用最鲜活的案例讲述课程思政。实时对自己的教学课件进行更新。

其次,就是课程设计。针对于众多的思政元素,我采用了“一体双线三融合”的设计模式。其中一体包括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双线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三融合包括虚实融合、医技融合和德技双修。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以科学思维、医德医风、医者精神为主线,其价值观、法律法规、大国工匠、爱国敬业、人文精神等众多思政元素融入,主次分明,相辅相成。课程设计时就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模糊不清、本末倒置的痛点。

第三就是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首先,是将思政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学生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相应的画面和内容,逐渐将感受演变为感动。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科学的思维问题、正确的价值观看待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医德医风。最终,提升学生内在的动力,最后外化于表现。从而达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期望。

在整个思政融入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思政+”全过程实施。(包括:线上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线上讨论。)线上预习:通过QQ群分享、学习通课程等,了解名家事迹;课前准备:通过3D数字人APP、分析、讨论,进行问题导向性学习;课堂学习:采用BOPPPS教学模式,构建知识体系、引导科学思维、提升临床能力、培养医者精神;课后复习:通过课后测验、拓展资料,培育学生钻研精神;线上讨论:通过QQ群分享、学习通讨论区等,来拓展思政元素。

三、成长体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育德、育心。其次,自己也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美学素养,在掌握扎实基础的同时,结合解剖形态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将解剖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最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讲好课程的基础,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用心,才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个人简介:

鄢志雄,中共党员,硕士,助教。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兼任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主任。2018年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主要承担《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等课程教学。主持1项校级科研项目,参与4项省市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2篇,教研论文2篇。曾获得“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两次)、“校级优秀思政教师”、“劳动先进个人”、“优秀教研室主任”,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医学虚拟仿真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生理学实验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另外,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阳春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