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 卢金珍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教育家精神,则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深入学习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教育家精神,首先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上,真正的教育家,他们把教育视为自己的生命,将培养学生视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每一棵幼苗。教育家精神,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上。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家精神,更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上。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针对目前食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形势,我认为,要认真研究行业急需的人才规格,做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双百工程”助力校企合作
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与多家食品相关企业建立起联系,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相互交流意见,洽谈校企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与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加多宝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是“双百工程”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课堂教学,将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带入课堂,将市面流行的烘焙产品、饮料等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食品加工的兴趣,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校企共建专业委员会
长期以来人才市场供需“两张皮”的矛盾较为突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然而企业在遴选人才过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降低标准,最终没能挑选到中意的人才,什么规格的人能更好地满足生产的工作岗位需求,企业更有发言权。为了弄清正确的培养方向,需要组织有企业参与的专业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来校参加专业委员会的研讨会,反复的交流,思想上碰撞,从企业角度提出用人规格,进一步梳理培养方向,探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
三、校企共襄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实施教学的大胆设想变成实际操作方案可能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严格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而企业技术岗的业绩考核是按照岗位职责要求来操作的;学校是通过课程学习来获得学分,修够相应学分才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企业强调的是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性一定要按照操作要点予以执行,学校和企业的运行方式和考核要求完全不同。校企双方需要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又符合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方案。采用学分计算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阶段式的考核,既能通过一线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岗位技能,又满足学校修学分的管理模式。
四、校企共管助学生成才
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如何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又是一个新的困难,由企业和学校各选派一名责任心较强的老师来共同负责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每月进行技能和实操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为校企共享,合格后给予学分认定。同时定期进行校企和学生参加的沟通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成长,能理性地看待和分析职场中的问题,逐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思维和能力。我们要以教育家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