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史竞艳老师“理科文讲”的《化工原理》课堂
本网讯(通讯员 田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史老师念出这句诗时,记者以为来到了一节文学课堂,“将水的形态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流体在流动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层流和湍流。”史老师话题一转,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湍流的结构模型”。类似的场景对《化工原理》课堂的学生来讲,已经“习以为常”并且陶冶其中。
对大多数化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工原理》理论性强,比较难理解,也是考试时最担心挂科的一门课。如何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对专业知识进行传授,是史竞艳老师自从博士毕业后从教11年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2016年,学校教务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的要求让史老师一下子豁然开朗。“在理科教学中巧妙的穿插人文知识和哲学思想”或许是个不错的路径。“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让学生感受文学熏陶,学会做人道理。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回归教育的初衷和真谛。”史老师总结说。
为了让专业知识承载多样的文学底蕴,史老师看了很多书籍。用老子《道德经》中“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来形容“贴近管壁的地方一定会存在一个层流底层”。精馏过程中回流比的选择、吸收过程中液气比的选择,是哲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现;精馏塔设备的提出体现了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设备操作参数选择涉及到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理科文讲”如今已经形成史老师课堂的独特“标签”,同学们在史老师的感染下,也开始尝试用“文学知识”为“化学知识”进行注解,课堂上经常传来师生默契的笑声。史老师探索出了一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在学校2018年度“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中,获得“课程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图为史竞艳老师课后为同学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