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7-2018学年度校级优秀教师詹燕
2002年6月,她毕业于重庆大学,于2004年7月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她逐渐意识到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
从2008年开始,她就承担《环境监测》课程讲授工作,但是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环境监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初期进行《环境监测》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她突出“全、新、精”的特点,以水、大气污染监测内容和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环境监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查阅资料结合实验室条件,加大实验项目的拓展,围绕环境监测工作的认知过程,建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块。
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她发现目前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实践教学形式,存在有较大的不足,学生将环境监测实验等同于单纯的实验室分析工作。为改变这种现象,在2010年她申报了武汉市教研项目《< 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在实验教学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溶融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综合课程实验环节展现,使学生对环境监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得以升华。各层次间相互交叉,依次递进。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环境监测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样的实践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每学期的环境监测综合实验都是在学期末,这也是学生最忙碌的时候,他们查阅资料,设计监测方案,配制试剂,监测指标,处理数据,编写监测报告书,但是这也是让他们觉得很充实的过程,都认为在这两周内收获极大。
在教学中,她积极与学生沟通,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教学反思中。有学生反映《环境监测》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庞杂;监测指标多,监测方法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多,这对他们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她认为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有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因此在2017年申报了校级教研课题《“卓越计划”下< 环境监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题获批后,她录制微视频、收集最新的案例、建设课程题库等,并将这些应用于课堂教学或者学生的课后复习,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还积极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在第三方监测公司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她会做一个有心人,将从企业中学习的知识反馈于教学中。如实验室的COD的冷凝装置是传统的自来水冷却,浪费水而且冷凝装置组装也不安全,在企业学习中,她发现企业在使用空气冷凝装置,安全性高,因此她就记住了装置的型号,很快在实验课上学生用上了新的装置。
教育部规定大学教育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她把握《环境监测》课程特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拓展教学深度。她还在继续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