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学院要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要闻 > 正文
深化跨学科融通,加强实践育人-环境工程教研室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9-24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环境工程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工程教研室获评省级先进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团队成员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日常教学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点,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图为 环境工程教研室团队

一、加强专业建设,实践育人铸才

教研室立足“两性一度”总体要求,将“课程思政”“企业+”“双创+”贯穿教学全过程,推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融通;依托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学与制药工程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构建“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专业集群,突出学科交叉、错位发展,突出专业融通;与省内20余家环保企业共建了互为“三基”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善了“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模式,推进校企融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的人才800余人。

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和企业生产实习构建“三结合、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操与虚拟”三结合、“实验课程、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践、生产实习”四平台,形成了“实验教学、设计实训、课外创新”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全过程培养,强化了实践育人的地位和作用。

教研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土壤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核心课程中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和BOPPPS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以及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N+1”考核模式改革等教学创新实践。近年来,申请教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


图为  专业“三结合、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二、深化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实践

教研室积极开展“以老带新”,优秀的教师帮扶新进教师快速站稳讲台,并每学期开展3次以上教研室主题讨论,为新老师答疑解惑,解决新老师上课中存在的疑惑,并提供建议。通过跟课观摩-协同授课-独立授课的渐进式培养路径,近两年已助力4名新教师通过教学能力考核。同时,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传承主题研讨,围绕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评价反馈等核心环节进行案例分享。

积极开展具有示范性的课程教学活动,多次进行教学技巧与方法的培训。余璐璐老师在2021年获得湖北省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吴珊、沈俊豪、张玮等其他教师也先后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中获得佳绩,余璐璐老师的《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也作为优秀教学案例被学院报道。


图为 《环境生态学》优秀教学案例宣传报道

三、以教为根本,教研创相长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环境工程教研室构建了教学-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课堂教学为根基,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双创竞赛为延伸,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闭环生态。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通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创新实践优化课程的双向互动,实现教研创的螺旋式上升。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图为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示意图

近年来,教研室老师获批“酸性矿山废水中 Mn2+光化学氧化过程及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等省级、校级项目5项。科研项目申报始终以教学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教师领题-学生跟题-联合解题的协作模式,近三年累计指导1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与毕业设计,孵化出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转化为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反向优化了《环境土壤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块。这种从课堂到赛场再回归课堂的闭环,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互哺。

 

图为 创新创业大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