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教师 余璐璐
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学习,我深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师个人成长的灯塔,更是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常言道,国之兴衰,系于教育之基;三尺讲台之上,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学生的成长之旅,是一段既复杂又漫长的征途,涉及知识的累积、技能的锤炼、情感的培育以及价值观的塑造等多个维度。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工匠导师。发扬好教育家精神,需要我们用心去贴近每一位学生,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同园丁精心培育每一株幼苗,因材施教,细心浇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引领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最终迈向成功的彼岸,这是每位老师应积极思索的关键问题。
一、激发潜能,培养兴趣
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唯有深入了解,才能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兴趣。工作近十三载,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学生,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面对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点有浓厚兴趣,我会建立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有考研志向的学生,我常鼓励他们自信、努力、坚持不懈,并利用课后时间给他们介绍一些复习经验,引导他们通过文献学习、科研设计等,增加学习的深度、广度。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用心倾听每位学生的“诉求”,是帮助学生自信成长,勇敢追梦的重要保障。
二、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智慧启迪”,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知识自主探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巧妙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讲授土壤水溶液时,向学生介绍了“破解土壤水分运动之谜”的邵明安院士,他为了我国绿水青山,扎根西北三十六载,将最美年华献给黄土地的动人故事;在讲解土壤动物蚯蚓的时候,引入《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食黄泉,用心一也”等诗句,告诉学生无论自身条件如何,用心专一,必将有所作为;在讲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时候,通过引入利比希“床头的标签”“真相之柜”等故事,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要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我深刻体会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正确的启迪与引领,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领创新,推动发展
在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学术创新互补融合起来尤为重要,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层面,最为重要的是会引发学生对专业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近年来,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我利用无数个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研讨创新创业项目,并指导他们收获一个个的成功与喜悦,而这些项目的成形大都源自课堂问题的积极探讨。其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便是“土壤快测”这一项目。在实验课程中,同学们对土壤养分监测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更是频频主动向老师请教,积极探索如何能够更加迅速、便捷地进行土壤养分监测。这一热情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专注度,而且以此为契机,他们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国家、省、校级的多项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殊荣。在我看来,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总之,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具备高尚师德、精湛业务、深厚学养的良师。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用智慧和耐心去精心雕刻、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力;并努力用爱心和勤劳浇灌,培育出学生内心的美好品质与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