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心灵的震撼 深刻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4-06-05    浏览次数:

——从201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看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型发展

(作者:建筑系常务副系主任 刘怿凡博士)

5月26日,我和艺术系的5名大一优秀学生前往杭州、苏州两城市进行学习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参加27日晚开幕的“马上火”201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同时对苏杭两地的古今优秀建筑及工艺美术品进行考察。这趟考察我们收获颇丰,无论是中国美院的毕业展,抑或苏州博物馆的光影以及西湖融入自然的人文景观,都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印象。

中国美院的毕业设计展是我们此行的重点,27日全天我们都在美院的象山校区观看毕业展,并参加了毕业展的开幕式及其传统项目——服装设计专业的“时装秀”。此次考察参观得到了该院王赞副院长的支持与帮助,他委托团委徐增鎏老师引导我们熟悉了整个象山校区的各个展区,并向我们做了介绍。此次毕业展亮点很多,总的说来有如下几点:

1. 作品的实用性。这是此次毕业展让我们最意外的。在去之前,我校艺术系也正在搞毕业展,我们最初以为,中国美院的设计会比我校的更有意境、更现代,或者说更难看懂。我们担心自己的艺术水平不足以去欣赏那些作品,结果,去了后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这里。中国美院的毕业展里,毕业设计作品太具实用性了,不是停留在画框里、图纸上,他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实物。下图即为一组关于婴儿床的设计,取名“母婴不离”。事实上,这只是诸多设计中较普通的。其中还有一组学生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全智能的厨房,太让人震撼了,很难相信那是一个学生的作品。取菜、水温调节、厨具的收纳等等都是智能化的,甚至砧板边还有个智能窗口,能根据所用蔬菜推荐你本次下厨的菜式。

2. 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同样让我惊奇,学艺术的学生能动手,我不奇怪,但是这么能动手,我真的没想到。由于是晚上的开幕式,我们上午到的时候很多展台还在搭建中,每个展区都是一片繁忙,中国美院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我大开眼界。

下面两张图是学生正在布展的情况,这个还相对比较容易。

不过接下来这个图展现的难度就大了一点点,要操作设备了,安装门窗。

下面这张图是在布置展台的照明线路,我想,这个即使机电系的学生也不是每个会弄。

还有的学生为了展现其作品,甚至在展区搭了一个木屋,从墙到屋顶都有。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有的作品是学生自己焊接完成的,有的是玻璃制品,都是他们自己吹制完成的,最让人惊讶的是有个学生作品是汽车设计,车模的设计、计算、焊接、钣金、喷漆以及最后制作展台的木工、展台的灯光布景、电路布线全部由学生完成。我想,这样强于动手的学生,就是我校未来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

3. 对毕业设计的投入。看到了中国美院的毕业设计,同学们有些气馁。我想,其实差距并不如想象中大,我校各系的毕业设计,缺少成品,多停留在设计图上,且设计缺少新意,一方面是确实受制于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的指导水平,但这只是次要因素,更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不是物质的投入,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长久以来,我校的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理论课结束后即陆续离校实习,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缺少设计思想和雕琢,这样的设计和美院相比当然有相当的差距。但也要看到,我们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毕业设计,和美院相比,他们只是缺少自己动手做出实物,缺少一个动手的机会,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并不是大到不可弥补。

通过这次中国美院毕业展的参观,我们应该看到我校与国内高水平院校之间的差距。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我们应该奋起直追。事实上,作为工科院校,我们是有条件的,也有能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做得比中国美院更好。本学年开始,在本科毕业生中选取优秀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把毕业设计做精做好的做法,我觉得很好,适合我校校情。下一步应该要求这些学生的设计更贴近实际,更实用,能做出实物,尤其是机电、艺术、园林、建筑等专业,设计更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前提。事实上,从美院的经验来看,尽管做实物花费很大(有的甚至上万),但恰恰因为是实物,有实用性,所以往往经费都来自学生在校外拉的赞助,学校的投入反而很低。以上是我此次考察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期待有一天我们建筑系也能办个这样的毕业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