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晨光新闻网讯(大学生记者团 叶涛张成成 胡紫涵)一段视频,一场讨论,若干答疑,一篇文献综述;一门实用的选修课,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这就是制药工程系基础医药教研室聂丽博士的《常见疾病与预防》课堂。
由“慕课”引发的一次教学改革
“学校从去年就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慕课’的宣传和讨论,但是一直没有哪门课程具体实施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在一次关于‘慕课’宣传的会议上,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想要改变课堂的念头。恰好当时我刚申请到《常见疾病与预防》这门选修课。这让我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突然而来的灵感促使着聂老师一层层地深入,当初细小的念头慢慢膨大。
今年开学伊始,按照教学计划,《常见疾病与预防》急需开课,制药工程系副系主任刘焰教授犹豫了很久,试探着给正在休产假的聂丽打了个电话。聂老师也想走上讲台,可是刚出生的孩子怎么办呢?衡量再三,她毅然放弃了产假,走上了讲台。“我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他们非常支持我这个决定。”父母和公婆为了支持她的工作,全力承担了照顾宝宝的工作。就这样,刚生完宝宝一个月的聂丽,就开始策划她《常见疾病与预防》的课程。经过反复的思索、打磨,聂老师制定出了“名师视频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的教学模式。
把名师“请进”课堂
“以前我采用的是传统的保守式教学,但渐渐的,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学生无法很好地吸收知识。这虽然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但我有信心。”聂老师在提到教学改革时如是说。
为了让那些“零”基础的同学能听懂,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不烦闷。聂老师可是花费了一番苦功夫。每次课上的名师视频都是她精挑细选的,她一遍遍地看,反复比较,从中找出符合她要求的视频。虽然只是一段时长30分钟的名师视频,但是她至少要找出4—5段相同内容的视频来进行比较、选择。
钱学森实验班预科班的学生杜海州说:“名师视频里的一些动画效果,让我对那些疾病的专用名词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以前有过一次用错药的经历。记得那时是因为胃酸,所以在家里到处找胃药吃,结果因为不了解药性,错把吗丁啉当成缓解胃酸的药给吃了,自此以后我就格外关注用药方面的知识。当知道学校开设这门选修课时,我毅然报名。”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生苏悦蓉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我特别喜欢这种课堂讨论的方式。在讨论时,我可以从同学那里收集到我喜欢的东西。我也特别享受那种为一个问题与同学激烈争辩的过程。”苏悦蓉说道,“课堂讨论环节总是最热闹的,大家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知识点也就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
聂老师说,在她的印象里,讨论的内容总让她很难忘。“有一次,我在讲《细菌性胃肠炎》时用了微博上的一个小常识:‘用淘米水洗蔬菜瓜果,可以清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当时立即就有一名男同学提出质疑意见,并要求我提出科学的论证。我当时愣了几秒,随即给了一个较模糊的答案。他并不满意我的答案,一直站在座位上不肯坐下。直到我向他保证回去查资料,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他才肯坐下。”
那次课后,聂老师反思了很久。她认为,讨论不仅是对我应变能力的一种考察,而且更多的是对我知识积累的考验。此后,每次给同学们布置下次课讨论作业,我都会提前搜集很多资料,全面了解情况后,再回答同学的提问。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我也希望自己能给每个有质疑的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未雨绸缪,文献综述提前进课堂
第一次听到说期末考试的内容是一篇3000字的文献综述时,大多数学生都愣住了。“不是大四毕业才写吗?”不少同学在底下议论纷纷。
聂老师清了清嗓子说:“我个人觉得写文献综述是很重要的。大家放心,我只是想教大家一个模板,避免你们以后毕业时手忙脚乱。”
制药工程系的胡群同学说:“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好,毕业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提前有一定的基础对我们的未来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