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办、教育发展基金会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创业梦想

2022年03月28日 00:00  点击:[]


本网讯(大学生记者团综合报道)他们,都是我校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立足专业知识,开展农业种植创业;他们,都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摸索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获得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他们,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干劲,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自己的创业梦想……近日,聂启明、王孝镛、王贤江三位校友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和成败得失,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也借此机会分别走进他们的创业世界。


聂启明:带着移民脱贫致富


(大学生记者团田海平 姜欣宏)聂启明是我校2011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2011年注册了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的生产厂长兼常务副总经理。


聂启明的创业梦想是从宿舍楼顶开始的。大学时,他就对各种实验特别感兴趣,大二那年,在学习完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后,聂启明和班里几个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商量,决定一起在宿舍楼顶开一块地,用他们在实验室培育的菌种养蘑菇试试。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几个小伙子硬是在楼顶整出了一块半间宿舍大小的蘑菇种植地。不过没多久,“偷种”蘑菇的事情还是被宿管员发现了,经过几个人的“软磨硬泡”,最终宿管员被他们的实践精神所打动,同意他们继续种蘑菇,但必须签一份不准打扰任何同学学习和休息的承诺书。聂启明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感谢那位宿管大爷,“要不是他当时网开一面,或许我后来的创业之路就就此终结了。”


为了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菌种,大三的时候,聂启明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和自己的那块蘑菇种植地度过的,那一年,他还根据自己的种植实践和体会,写了一篇近十万字的论文。大四时聂启明选择了在一家专门从事菌类产品生产销售的公司实习,实习过程中,他对金针菇等一些销售比较好的菌类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2011年,他们的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刚刚拥有自己公司的聂启明一直很焦虑,公司的运营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他回忆说:“刚开始时人力资源是最难管的,一直以为公司只是简单的生产过程,却忽略了销售和管理,让我在前期走了很多弯路。”在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聂启明看了很多书,也参加了不少的培训,还去过不少公司进行考察,在不断取经中,他懂得了公司的运行必须将生产、管理、销售融为一体进行统筹安排,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公司渐渐走上了正轨。


正当聂启明的生意日渐红火之时,几次天气原因,又给他带来了较大的损失。2013年聂启明在武汉研究高温菇,本以为武汉的高温会给他带来不错的收益,于是便投入近两万包的高温菇菌种,可没想到的是由于武汉温度过高,在防治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导致了所有的菌种作废,损失了近十万元。同年冬季,又因为下雪,运往河南的一批金针菇在中途滞销,只好亏本出售。这一年预期有20余万元的收入,最后都因为天气原因,全部泡汤。即使在创业过程中意外不断,但在聂启明看来:“倒在冲锋的路上更有意义。”


目前,在聂启明的带领下,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启动100万袋“姬菌菇袋厂和大鹏基地”的项目,同时还带动400余户丹江口移民致富。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他又开始研究“寿品运输”等新品种,并将借鉴网络电商平台,将二维码扫描运用到选购产品中来。


聂启明最后告诉记者:“学校的变化出乎想象,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希望学弟学妹们都努力追求梦想并为之奋斗,年轻就是资本,在做任何事时都要调整好心态,学会从失败中找经验。”


聂启明在自己的公司里


王孝镛:屡败屡战的深山种莲人


(大学生记者团 叶涛 成敏 周全权)王孝镛2010年6月毕业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现任福鼎本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濒危珍稀名贵药用植物金线莲生物技术研发、组培、种植、加工与销售。最早听说王孝镛这个名字,是在《福建日报》的一篇《深山有群85后种莲人》的报道里。这次见到他,并不觉得陌生,可能因为是学长,还更显得亲切。


王孝镛毕业后先是来到一家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他从一名普通的生产线工人做到了PMC(生产及物料控制),月薪17000元。2012年,不甘于平淡的王孝镛辞去高薪工作,只身一人来到黄冈,租了一个门面,开始了卖鱼丸的创业之路。可是,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当地人的口味,他的鱼丸生意宣告破产。初次的创业失败并没有击垮王孝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央视播出的《每日农经》报道农民种植金线莲致富的故事,吸引了他的注意,经过6个月的市场调查,他决定重新起航,开始金线莲种植。


王孝镛家住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太姥山镇,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5个兄弟姐妹。家人一直都很反对王孝镛放弃高薪工作,坚持要他回去上班。特别是有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家里更是反对声一片。“说心里话那段时间都不敢回家。”虽然如此,但王孝镛始终认为,“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决定闯,那就要闯出一片天地来。”最终,家人还是默许了他的创业。2012年12月,王孝镛联系自己的大学和高中同学,组成创业团队,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旅,注册成立了福鼎本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制定了三期发展计划。


2013年1月1日,王孝镛选择了家乡——太姥山脉中拥有丰富野生金线莲天然资源的孔坪村作为创业基地,开始了小规模的试验,原以为有野生资源占尽地缘优势,但由于孔坪村地处偏远,问题也接踵而来:工人难请、运输不便、费用高。为了赶工期,王孝镛和几个从未干过粗活的大学生开始边学边做,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徒步20公里,和工人一起干活。砌砖、灌水泥、刷墙……回忆那段时光,王孝镛说:“我并不觉得辛苦,挺一挺就过来了。”


王孝镛的第一期发展计划是生产组培苗。他和几个创业伙伴静心攻克技术难关,查阅资料,请教各自母校的教授专家,到南靖等地金线莲组培公司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组不同的试验中,2013年6月初培育的一批苗,长势很好,苗很粗壮,叶背很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批苗被命名为“太姥1号”。8月底,他们生产母苗20000余瓶,并在4亩的竹林地展开金线莲的林下种植,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找到稳定的销售市场是王孝镛的第二期发展计划。在成功培育了大量生产组培苗后,王孝镛信心满满,可生活却给他开了个大玩笑。2013年年底,由于下雪,气温下降,导致了土霜的形成,金线莲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并随之感染软腐病。而这种病不能根治,只能预防。这一次,他们损失了近40万,也让刚刚有起色的公司遭遇了沉重的一击。但王孝镛没有被打倒,他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没到公司濒临破产的那一刻,我便不能放弃。”最终,他选用大叶品种的金线莲取代了小叶品种,并成功错开福建的霜冻期,于2014年3月开始新一轮的种植。6月,他又追加投资,在太姥山镇上重新建立了新的培养室,因为他的第三期发展计划便是工厂化生产。


目前,他的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各地,本地药店、保健品店等都是他的“常客”。王孝镛说:“年销售额在二三十万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于未来,王孝镛有更大的发展目标,他的想法是打造有特色式的生产——种植——销售模式,让自己的产品走向更大、更广的市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农户得到实惠。


现在,他的新一轮创业计划就像他播种的金线莲苗一样,正在蓬勃生长……


客人在王孝镛(右)的创业基地里了解金线莲种苗培育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网)


王贤江:“一根筋”的追求


(大学生记者团张成成 李柯进 张婉婉)“我一直对菌类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所以大学选了‘生物技术与应用’这个专业。在学校,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学生社团里,我一直在做着与梦想紧密相关的事。”一坐下来,王贤江就对记者说了这番话。


王贤江是我校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名专科生。“可能因为是专科,我的大学时光显得尤为短暂”王贤江说,然而他并未因时光的无情流逝而荒废自己,随波逐流,他把大学的一切时间都投入了他喜爱的各种菌类。“我在处理菌类上,是‘一根筋’,只要我选择的,我都会坚持走下去。有点像‘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意思,现在想想,还挺感谢自己当时的那种状态。”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和热情,王贤江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3年春节后,他注册成立武汉岁岁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在创业初期,王贤江经常会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团队人数不足;二是资金缺乏。他清楚记得,当时俄罗斯有一笔大单子就是因为人手不够而被迫放弃。那个时候,国内已经有来自内蒙古和河北的两个单子,所以没有空闲和能独当一面的人手去接俄罗斯的单子,这让王贤江感到构建团队的紧迫性,“毕竟创业也好,做企业也罢,绝不是靠一个人,靠的应是一群人、一个团队”。除了人手,最大的问题就是钱,最“落魄”的时候,王贤江全身上下外加银行卡,只有100来元。但就是这样,他们硬是挺了过来。现在,王贤江的公司从刚开始的3人团队发展成常驻6人,年毛收入达到20余万元。


王贤江说,公司的发展得益于掌握核心技术。2012年初,王贤江开始钻研新技术、新品种,经过不断试验,他成功申请“高产栽培技术”专利和“木签菌种”专利。今年2月,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閔庚鐸博士、朴美艳研究员专程来到他的种植基地,考察“木签菌种“发明专利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据王贤江介绍,该技术克服了传统木签菌种菌丝生长弱,接种后不萌发,不适合批量生产和易感染等缺点,经过多批量长时间的生产试种,终于在2014年取得了比较理想得效果。该项技术与传统棉籽壳、木屑菌种相比,可以节省30%—50%菌种成本,节省运输成本80%,省人工60%,发菌周期提前10—20天。目前,该菌种已远销新疆、内蒙,部分在东南亚国家种菇的客户将菌种运至云南,再进行出口到国外使用,也有远至澳洲的客户专程前来考察学习该项技术,去年接待参观学习和引进技术的多达200人。


“每次回到母校,我都感觉像回到家一样。这里的景和人汇成了我对母校的情,我是个很容易怀旧的人,要不是有创业学院的老师以及我们系当时的罗全书记给予我设施、人力和专业上的帮助,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会铭记这一切。”王贤江告诉记者,当时罗全书记经常会给他提供一些农业政策知识,让他看到培育菌类的应用前景,在创业初期,罗全书记甚至把学校的房子腾出了个位置作为他的办公室和住宿。每次谈到母校的一切,王贤江总是会很激动。


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閔庚鐸博士(左)、朴美艳研究员(中)来汉调研“木签菌种”专利技术,并与王贤江(右)在学校门前合影


上一条:荆楚网:[万众创业]“快小客”徐略:“互联网+”创业梦 下一条:楚天金报:本想找出菌种稳定生长秘方 歪打正着成创业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