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XUEYUANDONGTAI
首页 >> 学院动态 >> 建筑要闻 >> 正文

传承与对话:吴城昱分享《东西建筑十讲》中的文化哲思

日期:2025-09-05 人气:

本网讯(通讯员 祝美)9月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在15号教学楼教工俱乐部举行。本次分享会由建筑设计教研室吴城昱老师主讲,他围绕台湾著名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的经典著作《东西建筑十讲》,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探寻东西方建筑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文明逻辑。

吴城昱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成书背景。《东西建筑十讲》源自汉宝德先生2012年面向公众的系列讲座,后经整理出版,以“十讲”形式系统梳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东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作为兼具建筑史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大家,汉宝德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超越了传统建筑史的叙述框架,深入剖析建筑形式差异背后的深层动因。

分享会聚焦全书核心问题:“为何东西方建筑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吴城昱从建筑技术、文化底蕴与社会制度三大维度展开解读。在建筑技术层面,地理环境决定了材料选择:黄河流域的森林与黄土孕育了“土木”传统,而地中海的群山则催生了“砖石”文明。木材的“有生命”属性塑造了东方“不求原物长存”的哲学,而石材的永恒性则成就了西方对理性与纪念性的追求。在文化底蕴方面,吴城昱通过对比汉代长安与古罗马城的布局,揭示了“家天下”的宗法观念与“公民社会”的民主传统如何深刻影响城市空间。长安城三分之二为宫殿所占据,服务于皇权;而罗马城则广建广场、浴场与剧场,体现对公民公共生活的重视。在社会制度差异的探讨中,宗教的角色尤为关键。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分裂的欧洲承担起重建社会的重任,教堂主宰时空,催生哥特式高耸建筑;而佛教在中国则成为统治工具,始终未能超越世俗权力,寺院建筑亦被纳入礼制体系。此外,明清时期僵化的制度束缚了建筑创新,而同期西方经历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建筑持续演进,最终走向现代主义。

吴城昱总结道,汉宝德先生不仅回顾历史,更提出面向未来的叩问: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如何重新发掘并传承东方建筑的本土智慧与文化特性?

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建筑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关于文明、文化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对话,启发听众从建筑的砖瓦之间,读懂东西方文明的分野与共鸣。

版权所有 © 2016-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鄂ICP备09018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