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思政课改 切实巩固理论武装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布日期:2014-05-15    浏览次数: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孙玉巧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十二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就如何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思政课承载着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按照“四个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改,在“六大工程”中切实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我校思政课改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学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等相关政策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在部分重点难点领域有所突破,基本完成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框架构建,教师能力稳步提升,提炼一批教学和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教书育人的实效性,在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科研教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对此,我们要重点做件事。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继续按“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参照“双师型”教师建设标准,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继续开展微讲座,启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读书活动,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服务和培训工作,巩固教师专业基础。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思政课理论教师(专任)队伍稳定在12-15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达到40%,实践教师(校内兼职)队伍保持在40人以上,建成10人以上的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队伍从今年起,思政课部全体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五个一”:参加一次专题培训、开展一次深入企业行动、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指导一份调研报告、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响应“双师型”教师建设,鼓励专任教师进行心理咨询、礼仪指导、职业指导、青少年习惯教育、教育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争取三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50%。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对本科和专科分类教学的探索,对专科的三门思政必修课为试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评方式的改革;配合学校学分制改革,在落实“05方案”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成学期学分向德育学分、素质学分的过渡转化;配合学校“课程超市”建设,除继续完善原有五门思政必修课外,还将重点开发当代国际政治经济、行业法律法规、相关历史和哲学专题等配套课程,以讲座、研讨式教学、实践实训、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将两年内完成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扩展到学生在校全过程;改革形势政策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三早”活动、主题班团会、专家时事报告、课前课间时评、周末“晚点名”、网络视频节目、参观调研等多种形式,实现形势政策教育全程化;今年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修课,3-5年内实现开设至少3门与思政课相关的选修课,25门人文通识教育选修课,10门专业选修课的目标。建成五门思政课校级“精品课程”,争取获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积极参加校级以上“精彩”系列评选活动并争取获奖,打造两个教学特色品牌。

三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坚定树立“学习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决心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听课”的传统教学形式,逐步建立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乐教乐学的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要求,针对学生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兴趣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教学实效与育人实效紧密联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完善精品视频、讨论辩论、讲授点评、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运用,提高学生参与性,增加课堂吸引力;加强网络精品课程视频资源、慕课平台、部门网站微博和教师个人博客、微博、空间等网络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以网络教育平台补充、创新思政课堂教育的模式。

四是启动实践教学试点改革。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初步建成实践教师核心队伍,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使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通过传帮带、听评课、教研活动、公开课、座谈交流等使其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建立实践教学基本制度,规范教学流程、考评反馈、后勤保障、课堂内外联动等具体环节;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课程、班级进行实践教学试点改革,分阶段总结经验;探索人文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通识”转化为“通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通识教育的成效;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和规划,制订具体操作方案并正式启动,两年内设立至少五家校内外共建基地。

五是争取教研科研突破。围绕思政课课堂与实践教学改革、阳逻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校本教材编写、大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网络思政课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教学切入点等主题,完成对应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每年设立一批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调研、教研和科研工作。争取实现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和教研项目的突破。

六是创新学生考评机制。注重过程考评、实效考评、持续考评,探索网络在线考试、面试、学生互评、达标免试等期末“无纸化”考评方式。

七是开展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三节三爱”、20周年校庆、“我们的节日”、钱学森精神、延安精神、“文明用餐”、先进典型选树等主题,积极组织和参与开展相关思政文化活动,激活、创设和指导延安精神学习小组、钱学森研究会、法律爱好者、时事点评团等一批理论学习社团,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注重结合教学教研,注重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

八是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校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正常开展工作,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协调机制,配齐配强课部领导班子和教研室负责人组成。健全制度体系,加强教学、人事、行政管理等制度体系建设。把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坚决落实。

九是优化基础环境建设。今年争取建成图书资料室、教学声像资料库,落实规定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