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董妍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立德为本”。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加强教师诚信建设。修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教师教学行为出现违反教学纪律者,本人必须在2小时内主动向教务处、教育教学督导室及所在教学单位报告。各教学单位在接到教师主动报告或师生举报的教学事故1小时内向教务处汇报,同时对学生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对于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按认定的教学事故加重一级处理;主动上报者按认定的教学事故级别处理。
2.实行教学规范月活动。5月—6月,教务处联合督导室实行教学规范月活动,以各系(院、部、中心)为中心,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普查,加强管理和教育。
3.修订课堂教学标准,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相结合,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迟到、早退、上课不注意听讲等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纳入平时成绩,使课堂不但成为教学的主阵地,也成为育人的有效阵地。
二、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成效
1.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双师、双教、双证、双基、双研、双管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是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每个系(院)至少建有2个标准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所有实习基地均要符合“八有”标准:有校企合作协议,有实践教学计划,有具体培养目标与任务要求,校企双方有带教机构,有带教老师,有管理评价标准,有学生吃住地方,有安全保障。
二是立足校内整合资源,开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挖掘校内实训资源:以校办企业风华园林公司、新广厦建筑公司等为主,后勤集团、基建处等学校所有机关职能部门为辅,全方位开放校内基地;加大新的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校企共建生产化的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建成机电建筑教学大楼及食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机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大工程实训中心”,2014年将在校内筹建烹饪培训学院、歌舞培训学院、茶学院、电商培训学院、盆栽植物与花艺培训学校、汽车保养与维修培训中心、家用电器维修培训中心等7个以通识教育、素质拓展或第二课堂为主的教学实体单位;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校内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容量和质量。
2. 学校实行3+1模式,即3年校内学习+1年实习实训(专科实行1:1模式,即50%的理论课,50%的实践课),不断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学分)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规定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40%,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切实开展“第二课堂”,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学分;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如“生物产业基地班”、“健民实验班”、“新兴IT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机电行业工学交替实验班”等。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好教师培训“一个基地、一个中心、一支队伍”。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实行评聘分离制度。一是依托校内各系(院、部、中心)已有和即将建设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聘请校内外高级技能人才或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专业操作技能、专业软件或工具使用的培训。每个系(院、部、中心)每学期至少完成一项操作技能的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场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大赛。
二是鼓励教师通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或职称证书。每学期每个专业选派1—2位具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参加行业、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或到国家级、省级“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关高校的实验实训中心参加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三年的培养,每个专业能有1-2位教师,成长为专业技术技能带头人和校内培训师。
4.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加大产学研用结合。学校将启动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谋合作;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进校园、上讲台”项目,深入新洲、阳逻经济开发区和黄陂进行调研,以应用技术合作科研为重点,与新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