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阎轶娟牛巧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诗词里散落的自然“蓝”,在布料上侵染成了“蓝”色,也就诞生了我国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扎染,古称“扎缬”,在四川称“蜀缬”,是一种民间传统染色技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为赓续文化血脉,传承非遗技艺,艺术学院分别在学生、教师等领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让师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心手传承,鲜活匠艺,非遗文化进课堂,传承历史精华
为相应国家号召,加强非遗课程进高校,艺术学院本学期开设了一门新的公选课——非遗传统染织课。该课程主要由学院青年教师田斯雨老师担任课程教学,授课内容包含蓝染课程、枫香染、植物染、植物热转印等。
枫香染源于贵州惠水县,使用老枫香油作为防染剂,传统蓝靛作为植物染色剂进行的手工创作,整个流程均为传统古法,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用专业手法进行了染后处理、漂洗、皂洗、醋泡、避光处理,可使染物保持几年光泽如新。课堂上,学生做了枫香染茶席、挂画。

上油部分操作过程
蓝染作为非遗染织课程重要内容,课堂上传授古法建缸、蓝染上色、扎染教学,用纯棉、纯麻的环保面料使靛蓝色的图案出现在衣物上,学习染织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自己的染织产品。



学生课堂作品
同学们对非遗传统染织课程兴致很高,班长王喆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会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在参加学校开展的非遗染织课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学生们制作了桌布、手提包、帽子、围巾和衬衫。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染织的独特魅力。每一次染色都是一次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每一次染色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染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调试染料以及对颜色和纹理的把控,还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终,大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桌布上有着扎染绚丽的花纹,手提包和帽子则呈现出了柔和的色调和呈现网格般精致的纹理,衬衫则展现了染色的艺术和旋转的技巧。这些作品不仅是带领学生对染织技艺的探索和创造,更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邂逅扎染,布里生花”——非遗文化传承之扎染技艺活动走进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工俱乐部
为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让教师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6月7日下午15:30,我院特邀青年教师田斯雨老师在国学馆3楼地斋开展“邂逅扎染,布里生花”——非遗文化传承之扎染技艺教工俱乐部活动,此项活动由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阎轶娟主持,全体无课教师参加。
教师扎染活动现场(一)
此次活动分为扎染手工艺理论学习和动手体验两部分。活动开始,田斯雨老师为现场为教师们讲解基本的制作流程,带领大家从扎染的溯源、扎染的特点、扎染的艺术魅力、扎染的基本技法及步骤,逐步进入到非遗扎染艺术的世界。
田斯雨老师展示完后,教职工们纷纷跃跃欲试,戴上手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预先准备好的白色棉麻材质的手帕、T恤、围巾等物件,通过图案设计定位、折叠扭转、橡皮筋捆扎等工艺进行造型,固定绑扎后将织物打绞成结进行扎染。

教师扎染活动现场(二)
经过一系列工序后,一件件普普通通的手帕、T恤、围巾摇身变成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印花布,色泽亮丽、风格迥异、花样丰富的“非遗文化艺术品”,大家体会到了“蓝白之间”的美丽奥秘。教师们看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互相欣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教师扎染作品
田斯雨老师的扎染技艺课程于本学期初面对选修课学生开始开设,该课程立足民族特色,以弘扬民族艺术为美育目标,该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致力于对中国传统特色工艺的传承,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广受学生好评。作为非遗文化,扎染因其绚丽多变的色彩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深受现场人的喜爱,本次面对学院教职工作为一次教工俱乐部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课程教学技艺交流,教师们互相分享经验,积累探索各种扎染技法,也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同时,助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