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关怀指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全国唯一一所生物工程类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以延安精神和钱学森精神办学育人,实现了从中专到高职,再到本科高校的三次跨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弘扬钱学森精神,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
早在1994年,钱老就亲笔致信勉励学校努力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并以科学的视野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正是在钱学森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学校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跨越式发展。钱学森精神一直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全体师生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学校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钱学森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精神风范、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1、建立钱学森纪念馆,搭建育人平台。为学习践行钱学森科学教育思想,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学校投入6000多万元兴建了钱学森广场,包括一栋主楼、两栋裙楼和一个中心广场。钱学森广场东裙楼里建有钱学森纪念馆,馆内的一号展厅为“大师之路”,介绍钱学森生平成就、教育经历、学术品格、教育思想和精神风范;二号展厅为“大学之道”,介绍我校与钱学森结缘、在钱学森精神指导下办学育人、深切缅怀钱学森等内容。纪念馆展出的钱老中国工程院院士证、挂着铜锁的旧公文包、睡衣、帽子、枕头、床单、墨水瓶等600多件珍贵实物和图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严谨治学、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一生。纪念馆以图片实物、景观艺术、多媒体影音、情景复原、数字化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立体展示了钱学森精神的内核。纪念馆建成后,学校分批组织全体师生参观,由思政课部和宣传部的老师进行详细讲解,让师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感悟钱学森精神的深刻内涵。
2、创设钱学森精神育人的优良环境,不断激活学生文化创造力。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映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继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我们开展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学校成立钱学森科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不断挖掘钱学森思想宝库,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模式;举办以“学钱学森精神,做好接班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学习体会钱老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品质;积极开展学习钱学森精神班级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业规划,树立远大理想;定期组织各系学生观看电影《钱学森》和有关钱学森的电视纪录片,很多同学有感而发,积极撰写观后感。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现了钱学森精神的无穷魅力,让钱学森精神深深扎根于校园,为学生成才提供沃土。
3、践行钱学森育人思想,探索育人长效机制。学校深入领会和践行钱学森“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积极培养品学兼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发人才,于2009年开设了“钱学森实验班”。目前,全校共有钱学森实验班21个,学生500多人。实验班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求真务实精神,遴选优秀教师授课,采取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聘请治学严谨、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博士教师,担任学习导师,每名导师指导3至5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如今,钱学森实验班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探索出了一条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实验班学生勤学爱国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学校还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等知名人士来校做报告,激励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科技知识,探索未知,探索未来。
二、打造书院文化,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以书院文化为切入点,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学校教育的魅力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浸润在文化影响中。
1、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以环境感染学生。学校取形中国地图,取义屈原《天问》,人工挖掘晨光湖、问天湖;以儒家文化为要素,建设以孔子铜像为主体的尊师台和《论语》石刻碑林;以荆楚文化为要素,建设楚风园;以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要素,以山、水、广场为依托建设60余处励志诗词石刻和园林文化小品;以“二泉映月”、九龙壁、华表、长城关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建设“在水一方”文化广场和晨光文化广场;以园林文化为要素,建设以桃花、银杏为主题的桃园文化广场和银杏文化广场,以花卉和常绿树木命名的桂花路、樱花路、藏龙径、玉兰园、梅坡等多个具有江南水乡意蕴的路径、园区;以时代文化为要素,建设以现代声光电科技为手段的五座大型喷泉景观,以现代文化名人铜像和抽象雕塑为中心的图书馆文化广场,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景观中吸取中华优秀文化养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为进一步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味,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从2009年起着力打造书院文化,并于2011年6月建成我校首座书院——求索书院,这是国内高校中首个以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题的书院建筑,也是我校开放式现代园林精品工程楚风园的压轴之景。求索书院位于楚风园南端,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组现代楚式风格的园林建筑群,由“离骚阁”、“屈子祭”、“糊涂泉”、“九章书屋”、“天问亭”、 “九歌台”等建筑组成。“离骚阁”上有屈原铜像,可供200人同时祭奠;“屈子祭”、“糊涂泉”为室内水景文化展示区;“九章书屋”为9个独立的楚式房间,分别以屈原《九章》各篇命名,内墙上有各篇文白对照,里有仿古石桌石凳;“天问亭”高约20米,可俯瞰楚风园全景,为全园标志性建筑;“九歌台”建有九歌楼榭,可供师生读书会友。六组建筑由回廊楼梯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屈原铜像、屈原生平、屈原作品等,均以物质载体形式呈现于此,让参观者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求索精神。
2、依托文化阵地,开辟素质教育课堂,以实践教育学生。如今,求索书院已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文化景观精品之一。它不仅是建筑系、园林系、艺术系学生见习写生之佳处,也成为我校文艺爱好者分外青睐之妙所。途经此处,时常可以听见古乐飘飘、书声朗朗。不仅如此,我校还将求索书院作为素质教育课堂,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时,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与学工部联合开展 “朝品楚风,夜游楚园”活动、楚地典故征集展览、屈原文化月活动方案征集等;民乐协会、诗词协会、楹联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辩论协会、月季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也以楚风园建筑群为日常交流、培训活动和作品展示基地。2011年清明节前,我校青年志愿者自发到求索书院祭奠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前,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征文摄影展等纪念屈原系列活动。
3、发挥名人效应,扩大文化覆盖,以氛围熏陶学生。众多的校园文化景观,吸引了许多道德模范、文化名人、各界精英多次到校探访,他们与学生频繁交流互动,在感念思慕屈子德行的同时,也为我校师生树立了陶冶性情、锤炼品行的身边榜样,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内驱力。
2011年3月,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来校作报告时受邀参观楚风园拜谒屈原铜像,一古一今的两位“问天”英雄“交流”的场景,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例证,加深了青年学子对屈原与杨利伟、荆楚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感悟和体会。2011年端午节前,学校与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屈原爱国思想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研讨会,对推动屈原研究、传承荆楚文化、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华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研讨会发言情况以《端午共话屈原,祖国在我心中》为题在湖北日报作了整版报道,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界肯定。2011年7月,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台湾20所高校的80余名师生组成的“台湾大学生研习营”来访,在参观楚风园后为荆楚文化魅力所吸引,踊跃与武生院学生交换联系方式,相约日后共同探讨两岸文化。
目前,学校正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书院。除了已经建成的求索书院、自强书院外,即将动工新建问天书院、晨光书院、长龙(长城——五龙潭)书院、大智书院、体育书院等。这些书院建成以后,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将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学习讨论交流场地,书院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将会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爱心工程,塑造大学生阳光心灵
我校始终坚持以“关爱学生,关注生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生命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促发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1、用生命感动生命、影响生命,激发大学生生命观照。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传月”都设定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追问,让学生用自己年轻的心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心灵的宁静,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期开展以生命成长、自我探索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我是谁”、“与爱一起成长”、“你我相遇”、“生涯规划”、“幸福无处不在”、“明天会更好”、“我的人生五样”、“假如没有明天”等,及时解决大学生生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从自我、责任、抗挫、成熟等多方面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还通过开展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视频短片征集、诗朗诵、歌曲合唱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了对生命的观照与审视,为学生搭建探索自我、展示才华、激发潜能的舞台。这些活动培育了大学生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积极心理品质,使他们以更阳光、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为我校和谐校园建设涂上了一抹温暖健康的“心”色彩。
2、临终关怀,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让死亡变得不再恐怖,使绝症晚期患者在无痛苦、无遗憾的情况下安详地停泊在人生终点的宁静港湾,临终关怀脱去了冰冷的学术外衣,演变成一幕幕充满着人情味的现实场景。2010年暑期,2008级天门籍学生黄同学被查出患了肝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黄同学进行了有效的危机干预、情感支持和情绪抚慰,以细致入微的关爱,为正在流逝的生命送上最后的安宁。黄同学得到了尊重、理解和关爱,在无痛苦、无遗憾的情况下安详离世。这次临终关怀活动,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生命完整性的意义,“以死启生”、“以死观生”、“向死而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赋予人生价值,从而能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与死亡。
3、防微杜渐,守护生命之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1年咨询量1207人,1450人次。咨询内容涉及情感困惑、人际交往、学习困难、求职择业、危机干预等方面,及时发现、识别、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建立了宿舍、班级、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预警系统,保证危机干预快速有效进行。为增强政工干部危机干预能力,学校还举办了系列培训,如江光荣教授《大学生自杀预防》讲座,刘大桂教授“画心”工作坊,吕慧英教授《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等;为提高学生自我救助能力,学校拍摄了《校园危机事件干预与救助》视频,向学生讲授自缢、溺水、服毒、割腕、坠楼、中暑、车祸、昏迷、腹痛等意外事件的应对策略,以及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急救方法。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我校面向全体大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修读人数2850人/学期,同时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修读人数1090人/学期,采取中西结合、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参与体验、情感分享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四、典型引路,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
我校始终坚持把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创新形式和载体,取得良好效果。
1、挖掘培育,做好典型选树工作。按照“及时挖掘、精心培育、分类选树、立体推广”的思路,我校每学年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时代新青年、身边好榜样”、“万名学生争创百名校园新星”等评选活动,及时挖掘、培养学生身边的典型,坚持用身边的感动教育影响学生,选树典型的过程也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近年来,先后推出了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韩云;“把弟弟和自己养大”的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黄鸿丽;中华骨髓库最年轻的捐献者,被誉为“爱心大使”的青年大学生杨子威;“带着父亲上大学”的自强女生许大卉;身残志坚,创办敬老院,把爱心献给鳏寡老人的宋雄等一批学生典型。他们的感人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加大宣传力度,集中运用报刊、广播、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宣传热潮和舆论声势。通过人物访谈、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挖掘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创新宣传形式,根据大学生受众特点,采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介绍典型的先进事迹;运用艺术形式,以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剧本、小说、诗歌、歌曲、舞蹈等作品,深入挖掘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增强典型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主动向新闻媒体推荐大学生先进典型,积极提供报道线索和素材,全力配合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形成宣传合力。对先进典型的大力宣传,增强了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如在杨子威义务献血、捐髓、捐款“爱心三部曲”的感召下,我校2000多名学子组成“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接力”公益活动,1万多名在校青年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献爱心活动从杨子威扩大到“90后”大学生群体,从校园走向更广阔天地。
3、跟踪培养,保持典型持久生命力。先进典型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帮助,特别是大学生先进典型,更需要学校的关心和爱护。我校在不断选树新典型的同时,也不忘关心老典型的发展,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为他们营造进一步成长成才的良好条件。如杨子威毕业后,学校让他留校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压担子、练本事;又如,校友宋雄在创办福利院中,学校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帮助,组织志愿者接力帮扶。通过这些措施,引导他们珍惜荣誉、正确对待荣誉,鼓励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特长、永葆先进,确保典型的长期性、纯洁性和先进性。
(本文执笔:杨红梅、余晓娜、覃祥菊、李燕、商岚、张敏芳、扶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