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我校青年志愿者登上市民大讲堂

发布日期:2014-12-08    浏览次数:

与市民分享志愿服务爱心故事

据晨光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莉芳)12月6日下午,由长江日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49期聚焦“志愿精神” 市民大讲堂在武汉市民之家开讲。我校“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名誉队长杨子威,帮助山区儿童的“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法人代表骆群曙,参与救助流浪儿童的徐思思,关爱老人的杨琴等4名志愿者受邀登上市民大讲堂,与市民分享他们的志愿服务爱心故事,深情讲述他们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理解。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市民大讲堂一开始,由我校青年志愿者带来的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真切地将我校志愿者感恩、关爱、奉献的品质传递出来,温情的氛围弥漫着整个讲堂,赢得热烈掌声。

杨子威等4名志愿者代表依次登台分享他们的爱心故事。杨子威曾被网友誉为“心灵最美的90后大学生”,他献血、捐髓、捐款的“爱心三部曲”感动了现场观众。为了鼓励更多爱心师生投入志愿服务事业,杨子威发起成立“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至今已募集善款、物资总值近40万元,组织近千名在校生献血超过20万毫升,组织血液病知识讲座听众2万人次,300多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直接帮助贫困白血病学生4例。

“爱心小胖”骆群曙出身贫寒,却打六份工省吃俭用积攒一万多元,资助41名贫困山区的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骆群曙注册成立“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已吸纳了近200名成员,在校会员超过千人。单纯朴实的他分享了“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暑期支教图片和与当地留守儿童宋文君的电话录音,“两个孩子”的真情对话在带给观众些许轻松欢笑后,更多的是心酸,现场不时有观众擦拭着眼泪。

关爱流浪儿童的徐思思在现场展示的PPT里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她说,我们一点点的爱,就能让他们幸福很久。不久前,“流浪儿童圆梦行动”在学校开展。徐思思说,流浪孩子们想要的只是彩虹糖、毛毯暖手宝、羽绒服、围巾等等,我们生活里的很多必需品,却成为这些孩子的梦想和心愿,当天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孩子们的梦被学校师生全部认领。徐思思认为,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将会不断被满足,而孩子们精神上对爱的渴望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注、去帮助。

杨琴来自甘肃、陕西、四川的交界处文县碧口。2008年汶川地震时,很多志愿者来到这里帮助重建家园。杨琴说,那些志愿者的精神,感动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上大学后,她加入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了做志愿者的一段旅程。杨琴做过最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便是定期看望阳逻第二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她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带去生活必需品和文艺表演,帮老人剪指甲、按摩,与他们拉家常,长期的相处让他们互相有了心理上的依靠,杨琴表示这种感觉让她觉得无比幸福和快乐,她要像我校许大卉一样在关爱老人方面争取做到更好。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应用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梅志罡教授进行了现场点评。他说,单个志愿者的力量都是很小的,但是,只要我们能站出来去做,相信每个人的身后都有无数个志愿者。今天现场有两次捐献骨髓的献血英雄杨子威,他背后就有一批人跟随他从事志愿服务事业;我们只要能站出来把一点一滴的爱汇集成大爱,就能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感触大山外的精彩世界;我们只要能走进老人们的世界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关怀他们,志愿精神就能够放大;对于孩子来说,离开父母,踏入未知社会,将来的遭遇和人生之路会怎样,都是我们不可知的,而这群志愿者正在用他们的力量为流浪儿童圆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梅志罡教授认为,城市中的志愿服务群体越来越多,证明社会在发展,思想在进步。从武生院师生的点滴行动中,我们看到了武汉这个大学之城大学生们身上的志愿精神。正是有了他们,武汉才支起了“志愿者之城”的坚实基础。我们应该向大学生志愿者鞠躬,感谢他们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善行善举,感谢他们向社会传递至诚至善的大爱。他对在场的大学生说,年轻学子通过志愿活动,感召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将来不管留在武汉还是去其他城市,都要坚持这种志愿行动,把爱的星火撒遍全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