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晨光新闻网讯(记者 任丽琼 摄影 肖亚慧)2010年,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姚志伟的科研课题《北虫草栽培新技术研究》获批武汉市科研项目。那时,他不会想到他的课题竟然会在四年后成为创业项目,并获得创业导师们的一致好评;更不会想到他即将毕业的得意门生兰正日在福建老家租了300多平方米的地,开始了北虫草养殖的创业旅程。同时,兰正日也在身体力行实践他的新课题《北虫草栽培新技术工厂化》。
不久前,在学校创业学院举办的创业沙龙上,武汉创业天使导师团创业导师丁德泽和高啟华对北虫草创业团队给予高度肯定,预测“掌握核心技术”的他们“发展前景会很大”。
科研课题与创业梦想的完美邂逅
北虫草是北冬虫草的简称,也叫蛹虫草或蛹草,俗名不老草,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北虫草含有丰富的虫草酸、虫草素、虫草多糖等营养元素,是上等的滋补佳品。姚志伟老师告诉记者,北虫草是人们熟知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唯一可人工栽培的替代品。冬虫夏草的虫是专性寄生在菌种里,到了冬天,虫的生命体征下降,菌种就将虫作为营养吸收掉,到了夏天生长出“夏草”。冬虫夏草价值珍贵,在《药性考》、《本草纲目拾遗》等名著中被记载传承。而北虫草的栽培技术就是将菌种作为营养体的虫用麦粒、蝉蛹等替代。“北方栽培北虫草很早,但产量很不稳定,有一茬没一茬。”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菌种生长稳定的秘方,这是姚老师从事北虫草研究的初衷。
2013年,担任《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工作的姚志伟带着学生们进入北虫草实验室,详细地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2012级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姚老师,这个课题也许可以创业。”这个学生就是兰正日。
姚志伟说兰正日的这句话让他“脑洞大开”。近几年,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在极力倡导科研课题为地方经济服务,“自己的课题要是能落地,成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既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还能推动学生就业创业,课题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说干就干,在姚老师的帮助下,兰正日与志同道合的两位学弟,2013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刘超和制药工程专业的杨广德组成了创业核心团队,“进驻”姚老师的实验室,开始了创业试水。“姚老师除了提供核心技术外,还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都搭了进来。”刘超说姚老师才是创业团队的灵魂。
北虫草频频“使坏” 创业团队屡屡“严重发呆”
尽管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做了大量市场调研。《晏子春秋》里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似乎预言了他们初次试水的失败。“北虫草很娇贵,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除了杂菌污染问题,还要适宜的温度。”姚老师介绍说,“既要通风,又要保湿。这本身就是矛盾。”
失败并没有让大家气馁,反而“越战越勇”。2014年3月,他们又开始了试水。3月中旬,梦想播种在2000个30厘米高的透明玻璃罐子里。“春天天气回暖,这是最适宜菌类发育生长的温度。”兰正日等人信心满满,只要有空就要去实验室里看看。一般接种后4-5天可出芽北虫草,可是这一次竟然到了第六天,还没有出芽。这可急坏了兰正日等人和姚老师。怀疑是气温原因的他们找来废泡沫将窗户加严,并人工增温。大家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徒劳,“仍然没有动静”。兰正日等人望着满屋的透明罐子“严重发呆”……
第十天,沉睡了多天的北虫草终于“醒了”!看着它们抽出的金黄色的菌丝,兰正日、刘超、杨广德和姚老师激动不已。虽然2000罐的产量并不高,但负责销售的杨广德凭着“牛皮癣”的推销方式,将收获的约40公斤北虫草卖给了学校附近的菜场,虽然收入仅几百元,但无疑给这个团队注入了信心。
尝到了甜头的创业团队,决定再次尝试,这次的目标是3000罐。在姚老师的建议下,他们引进了新的菌种。气温一天天升高,当小伙伴们为“老天爷的给力”而高兴的时候,出乎预料的事情又发生了,新菌种竟然过了十余天还没有出芽!“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姚老师倒是沉得住气说再等等”。“天天往实验室里跑,盼着奇迹发生。”兰正日说那段日子真难熬,虽然作了最坏的打算,但多少有些不甘心。20天后,新菌种“争气”地抽芽了,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了漫长孕育的它们后期长得特别快,收获周期与此前实验的品种基本持平。“因为这个品种稳定性较差,所以这个菌种被否定了。”姚老师说,“失败是实验室里的必修课。”
梦想艰难落地 希望蓬勃生长
兰正日的家乡在福建武夷山,是个旅游景区,紧挨着中国最大的食用菌周转市场古田镇。在当地大小酒店、餐馆、包括老百姓的餐桌北虫草都非常畅销,价格每斤在22元至25元。兰正日经过调研发现,当地人食用的北虫草等食用菌均产自内蒙、东三省等北方地区,运输成本非常高。在旅游旺季,武夷山中高档酒店对北虫草的平均需求约在200-300公斤,淡季约在20-30公斤,市场需求巨大。
掌握核心技术的兰正日2014年暑假在调研了家乡的市场后,还到福建福鼎市太姥山镇从事金线莲(食用菌的一种)创业的校友王孝镛的公司进行调研。在调研报告里,他这样写道:“第三日,我们来到了学长创业之初的生产基地。这上山来的一路简直可以用一个‘山路十八弯’来形容。可想而知,在创业之初他们是有多么的艰难与困苦。”
10月,在父亲的帮助下,兰正日与村委会签订了三年的用地合同,将北虫草的种植从实验室移到了厂房。
“高中时,我很叛逆,和我爸爸的关系不太好。”兰正日以为父亲会反对自己创业,他甚至可以想象父亲暴跳如雷的样子,但恰恰相反,父亲不仅支持他“追梦”,还将10万余元的积蓄拿出来鼓励他去追梦。“去村委会协商租地,厂房的建设都是父亲挑大梁,快50岁的人了,跑前跑后,人都瘦了一圈,看着挺心疼的。”在一起吃苦的过程中,兰正日“和父亲的感情更进了一步”。
虽然父亲支持,但是亲戚们却不这么看,“反对的声音比支持的声音多”。“大学都读了,还回乡当农民。”亲戚们都劝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兰正日却坚持,因为有了实验室的前期铺垫,加上暑期的调研,他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充满信心。第一期,兰正日种植了15000罐,目前,金黄的菌丝体正在罐内茁壮成长……
实验室里,创业梦想接力
在兰正日大刀阔斧在家乡投身于创业的同时,刘超和杨广德也没有闲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又为创业团队争取到了一间35平方米的实验室,每一季的产出量由2000罐达到了7000罐,产出比也提升为1:1.6,菌种的利用率达到了100%,产量也由最初的每罐20克上升到了每罐28克左右。随着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刘子铭、李树忠和周志诚的陆续加入,团队分工越来越明晰,财务、销售、货物、技术等都有了负责人,大家各司其责朝着梦想奋斗。
前不久,刘子铭从汉口北四季美批发市场带来的消息让大家既欢喜又忧愁。该批发市场有一家食用菌批发商,每日北虫草的用货需求为200公斤左右,批发价为每公斤20元。“订单挺大,但接不下来,我们的产量达不到。”刘子铭只能“求小”,因为学生的身份,处处碰壁成为了“家常便饭”。“有质疑我们的食品安全的,有怀疑我倒买倒卖的”,“学聪明”的刘子铭精心制作了PPT,通过大量的照片展示产品。目前,学校附近的菜农和附近的一家餐馆成了他们的固定客户,月收入达2000余元。除此之外,团队还在淘宝注册,开始拓展电子商务业务。
谈及未来的打算,刘超说,明年他们将正式注册公司,依托学校创业学院去参加一些创业类比赛,提升自己的实战和推广自己的能力。刘超和小伙伴的梦想很大,“要分步走”,“毕业后将像兰正日一样回乡创业”。
因为专业 所以出彩
前天,姚志伟接到了兰正日的技术咨询电话。因为创业初期,设备投入限制,兰正日采用了常温灭菌,这种灭菌方法使污染的风险变大。姚老师在电话里给兰正日又补了一课,姚老师坦言“这样的课上得很带劲,这也是我的承诺,担任他们创业的终身免费技术顾问”。“因为有创业梦想的驱动,他们的专业课程学得很积极主动,刘超等几名同学还没有学《食用菌栽培》这门课程,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已经很强。”姚老师表示,“如果参加考试,绝对拿高分。”
“姚老师的微生物实验室是创业梦想播种的地方,我们现在在这里孕育梦想,将来更多的学弟学妹在这里孕育他们的梦想。”刘超说,“我相信,利用专业创业,背靠学校强大的技术支撑,我们的路会走得非常稳。”
“在实验室里播种创业项目,是我校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任务和使命。”楚天学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毅教授表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科研也好,创业也好,都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比如遴选好菌种、培养基的优化等等,这些既是科研课题,也同时是创业瓶颈,攻克难题将呈现师生双赢的局面。”李毅教授还表示:“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用于创业,学校是非常支持的,学生的梦想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成才的结果是一样的。给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是对学校‘因材施教’、‘乐教乐学’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姚志伟(右二)和创业团队的同学们一起查看北虫草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