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长城组歌”创作团队谈创作体会
据晨光新闻网讯(记者 辰广闻)5月上旬,学校正式启动“校园长城组歌”歌词创作工作,由我校文学历史艺术方面受过专业教育或有兴趣爱好的师生组成团队,创作《雄关之歌》、《昭君赞》、《楚汉演义传奇》、《龙的传说》、《明镜》、《中国剑》等六首原创歌曲歌词。经过各创作组集体创作和反复修改,目前初稿已经基本定型,并送往北京邀请有关作词作曲专家进行修改和谱曲。这六首原创歌曲歌词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又有哪些亮点和新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些创作团队和主创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之歌》为雄关主题歌,由社科处副处长兼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雷莎博士领衔创作。雄关是校园长城的最高关隘,也被师生称之为“好汉关”,可以说是整个校园长城的标志性建筑。雷莎坦言“接到创作任务后,心里是颇忐忑的”,一是因为雄关的特殊地位,担心写不出味道来;二是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担心写不出气势来。为了寻找灵感,雷莎曾经4次去爬雄关,站在雄关顶上俯瞰校园。所谓“独立苍茫自吟诗”,登高望远之时,气势、感觉也在与日俱增。
雷莎介绍说,写校园长城的组歌歌词,格局和境界一定不能小,另外还要合乎歌词创作的相关规律,是否具有可歌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她在正式创作前反复收听和品味了包括《长城》、《东方印象》、《长城谣》、《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长》等在内的歌词写法和演唱特点,把握字音的平仄起伏和抑扬抗坠。同时考虑到雄关雄壮苍茫的气势,她又重新去感受了方文山的歌词创作特点,最后决定使用中国风的歌词韵味进行创作。
主体风格定下来了,到了正式创作阶段,内容如何布局、如何开篇、如何起承转合?也是颇让雷莎头疼的问题。为了找灵感,她先后细细读了大约100来首历朝历代的歌咏长城的古诗,慢慢的,谋篇布局的灵感就在大脑里浮现出来。在雷莎看来,古人基本用两种眼光看待长城,最为普遍的是“长城是边地战乱苦寒的象征”,由此产生出一大批征夫戍卒感慨现状、思念家乡的诗篇;另一类则是“把长城看作是繁华和蛮荒的分界点”,所以相当部分的出塞诗也在渲染边地的苦寒和辛酸生活。当然,表现大无畏精神的诗篇也有,但并不是主流。所以,在古今世易时移的变化下,毛主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更显气势,也是雄关建设的初衷,“看似悲壮、实为一种百折不挠的积极、豪迈的意境,以此来表现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乃至一个人成事成人的深刻哲理再恰当不过”。
这首歌词共分两段。每段皆以“漫步雄关道,江山如画千年回望”起兴(另有扣题之意),从回望逐渐过渡到现今。在立意方面,用“雄关”进行点染,在长城的今昔对比中呈现出坚毅的民族精神,豪迈的民族气概,以及长城作为民族血脉的象征这一意象。每段最后回到雄关,用毛主席的诗歌“人间正道是沧桑”作结,表达出慷慨、坚毅的气节。为了结合实际,雷莎在创作中还用到了“一带一路”这一热点词汇。因为她感觉长城以北不再是蛮荒的象征,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长城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实则是连接中外,贯通中西的一条文化纽带了。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赞》为美人关而作,由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庆勇博士领衔创作。丁庆勇说:“当我接到校园长城歌词创作任务时,感到即将举行的长城音乐会是一场校园文化的盛宴,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是平生幸事。在一个安静的深夜,差不多是一气呵成,《昭君赞》歌词就成形了。”
丁庆勇认为,一首好的歌词,一定要有诗意。所以他首先是当做诗歌来创作的。初稿成型后,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他自己也感到,歌词立意及语言虽然还行,但歌唱性稍差了一点,这会给后期的谱曲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歌词段落稍多,句式也有点长。于是,他又连续进行了三次修改。在一次创作研讨会上,艺术系的有关民族音乐专业教师也对各个创作组的歌词,从谱曲和演唱的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艺术系的李庚老师对《昭君赞》这首歌词指出:“歌词长度问题不是很大,但需要有副歌部分,歌词还要进行组合和调整”。所以,丁庆勇又利用深夜时间,进行了第四稿的修改,将原先的六段,整合成了三段,每段添加了副歌部分,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几处语言文字,最终成型。
美人关被生态林围合,位于雄关以西,落雁台以南,藏龙山-龙关以北,楚汉台以东。丁庆勇介绍,这首《昭君赞》信息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充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首歌一改历来《昭君出塞》中的昭君“怨”,重点突出一个“赞”字,这是其立意的创新所在。昭君的一生,都充满了值得歌颂的亮点。其美貌、其高洁、其隐忍、其顾全大局,包括去世后的“青冢”,还在世世代代给大漠带来一片青翠,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首歌词也充分表现了昭君对“长城两岸是故乡”的卓越历史功绩,歌赞“昭君出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昭君为民族团结和睦,百姓生活安宁幸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丁庆勇说:“由于昭君是今湖北宜昌兴山人,可算是我的老乡。所以,在创作完这首《昭君赞》后,我意犹未尽,又连续创作了两首风格各异的赞颂昭君的歌词作品”。丁庆勇还透露,由于自己有民谣吉他弹唱的爱好和特长,他也有意对最后一首民谣风格的作品,自己尝试谱曲来弹唱。
英雄壮志未酬之悲 美人缠绵悱恻之痛
《楚汉演义传奇》为楚汉关-楚汉台主题歌,由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黄亚兰副教授领衔创作。黄亚兰称自己素来喜欢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她认为,历史长河中各路英雄不枚胜数,若是适逢乱世,更是英雄辈出。但楚汉相争中脱颖而出的历史人物尤其受她爱戴。无论是老谋深算的范增,还是深谋远虑的张良、精明谨慎的萧何、忍辱而终有大成的韩信,或是精于揣摩人心的陈平都令她赞叹不已。而尤善将将、胜者为王的刘邦和至情至性、虽败犹荣的项羽更是各有千秋。所以在接到这首歌词的创作任务后,她“先在心里把整段楚汉相争的历史理了一遍。”
黄亚兰说,第一个跳出她脑海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他24岁一战扬名,年仅30乌江自刎。六年有余身经七十余战而未曾败北,但于垓下之围后,感受着四面楚歌的绝望,纠结于欲领八百将士突围而出却无力守护虞姬的两难。英雄末路之悲令人无限唏嘘,更何况这英雄短暂的一生还无比辉煌。幼年心怀壮志、乱世之中挺身而出、破釜沉舟身名远扬、鸿门宴上至情至性、杀敌场上所向披靡,虽妇人之仁却痴心情长。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让人心酸不已。因此,黄亚兰将《楚汉演义传奇》歌词的创作锁定为霸王别姬的场面,以男女对唱的方式呈现。
这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平白如话、易懂易记,忠于历史史实,短短篇幅融入了大量精彩典故。首尾相互呼应,既有英雄壮志未酬之悲,又有美人缠绵悱恻之痛,“这样故事性更强些,也更有感染力”黄亚兰介绍说,“歌词的创作都尽量是选取《史记》中对垓下之围的刻画描写的细节,并以有节奏、有韵律的形式呈现。”
歌词的第二个片段通过霸王和虞姬的追忆,反应秦末乱世中百姓的疾苦,各方英雄揭竿而起的责任感。让霸王项羽去回忆人生中的风光之时,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自己处于颠峰时期的无限荣光;让美人虞姬去回忆项羽少年时期的雄心壮志和力大无比,还将楚汉其他几位突出英雄人物与项羽做比较,一方面突出英雄美人的情深义长,另一方面也引出其他英雄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龙 中国梦
《龙的传说》为龙关主题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张秋菊副教授领衔创作。龙关位于五龙潭湖池北面的滨水建筑,水面开阔,龙关北面为藏龙山,南面建有舞龙舞狮台。
一接到创作任务,张秋菊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难!”她立即着手组建团队,找到了肖俊俊、周钰媛、闫凯斌三位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搞“头脑风暴”,每位组员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个题目下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虽然“龙的传说”这个题目有点空,但也给了他们更广阔的立意空间。最终,张秋菊的团队将立意确定下来:从龙的形象、龙的精神入手,把龙的特征与中国人和中国梦的特征,一虚一实结合起来,通过古代中国关于东方龙的美丽传说及龙图腾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中华儿女对强国梦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组的四名师生听了大量表现雄浑气势的歌曲,并研读歌词,分析歌词中字数多少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主题与风格之间的关系等等。做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四个人分头创作第一稿,再进行分析和筛选,最后选定肖俊俊同学的那一稿作为选中稿,并以此为基础集中修改,包括对立意进行充实和完善,对词句进行润色等等。数易其稿之后,创作组又把稿件交给艺术系的音乐老师评审,根据修改意见,他们又研究主歌与副歌的组合方式,增加了副歌部分,使它更符合歌词的形式。
创作组的师生们均表示,这次的歌词创作经历让他们收获很多。周钰媛同学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查阅大量关于中国龙的文化知识,这使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闫凯斌同学说:“我们还学会了舍得与妥协,我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放弃自己的作品,听取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和建议,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创作初衷,这都是我们在这次团队协作中已经做到的。”
人莫鉴于流水 而鉴于止水
《明镜》为明镜关的主题歌,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孙玉巧博士领衔创作。她首先认真了解了明镜关的设计思路,确定了基本方向。明镜关在校园长城的西南端,东面为晨光湖草坪区,北面通过栈道连接狮吼岭,南面为雪松林,西面为明镜泉假山及明镜泉广场。
孙玉巧邀请了管理学院教师刘慧博士、绿洲文学社汪闯同学加入她的创作团队。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明镜》的主题思想源自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即: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真面目;但是静止的水,却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本来面目)。他们运用与明镜相关的意象和典故——“明月”、“明镜止水”、“明镜为鉴”、“明镜高悬”,发掘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营造一种淡泊洒脱、宁静致远的意境,提倡放宽眼界、开阔胸怀,养成宽和友善、无私坦诚的心性修养。
在完成了第一首《明镜》之后,有一天,孙玉巧在自家阳台上抬头看到一轮明月,脑海里反复回响着羽泉的《启程》,于是她突然灵机一动,正是毕业季,毕业生们也经常在明镜泉广场聚会,是不是可以突破典雅灵秀的中国风,用这个题材去写一首通俗明快的校园歌曲呢?孙玉巧不由想到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无数次与好友月光下畅游校园、畅谈人生,而毕业后的同学情谊也是大家在社会上奋斗打拼的精神支持,校友回校聚会时无论回忆还是展望,也都离不开月亮、淡定、坦诚等有关的话题,因此第二首赞扬友情的校园励志歌词《明镜人生》就这样产生,从月光下友情产生的大学生涯,到毕业后朋友相互鼓励扶持的奋斗人生,再到校友返校聚会场景结尾,将明镜、校园、奋斗、友情等因素串连起来成词,更贴近了实际生活。
协和万邦 天下大同
《中国剑》为剑关主题歌,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重阳领衔创作。为了创作这首歌词,张重阳基本上将网上能搜集到的有关“中国剑”的所有资料都看了一遍,中国十大名剑、剑的历史典故、中国剑文化、剑与中国书法、剑与中国戏曲等等,还包括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类火箭、导弹型号。“剑关位于校园钱学森路与风华路的交汇点上,剑关的建设立意,从一开始就不单纯的是表达传统意义上的剑,还包括现代‘中国长剑’——火箭、导弹等。”张重阳说,“因此这首歌的立意也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正式创作前,张重阳听了很多首有关方面的歌曲,他笑言“听得最多的是屠洪刚的歌,所以一落笔就奔着那个‘范儿’去了,慷慨、激昂,节奏感强。”创作的过程是煎熬的,“一个周日的下午,什么事都没干,仅仅建了一个框架结构”。
张重阳介绍,整首歌词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从中国剑的锋利、坚韧、灵动等主要特征切入描述,表达中国剑的独一无二和历史悠久;“剑出鞘”后,展现的是舞剑者的气势和飘逸之风,随后由剑联想延伸至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群雄争霸,为第二部分内容做铺垫。中国的国防事业成就离不开钱学森,因此在歌词第二部分开头主要表达经历战争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钱学森心牵祖国、为国效力的急切心情,以及他经过不懈努力,为中国国防事业铸造现代“中国长剑”(火箭、导弹)的辉煌功绩;“剑出鞘”后,展现的是“中国长剑”的飒爽英姿,“飞龙腾空”既是“中国长剑”起飞的情景,也寓意着中国巨龙的腾飞。
中国铸造现代“中国长剑”,不是为了称霸,因此整首歌词要表达“有尊严的和平,必须有强大的国防科技做支撑”的科教兴国思想,提醒在和平年代环境里,仍得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并最终落脚在中华儿女强国、强军梦,以及追求和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上,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据了解,首批的六首原创歌曲创作完成后,学校将通过举办纪念“钱学森、蒋英一家回国60周年”系列活动,邀请一批民乐演奏家及专业歌手来校义演,与我校民乐团同台举行“校园长城歌会”。这也是我校今年“跳动中国心、激扬青春梦”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