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宋颖颖)她是大山深处的一名小学教师;她是一名供电调解员;她是一名社会福利院的清洁工……
她有很多角色,她叫孙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的90后大学生,一名中共党员,一名青年志愿者。她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但就是这样一个91年的孩子,却凭着一腔青春热血,用她微薄的力量义务支教,为贵州毕节偏远山区的苏奶小学带去欢乐和希望。她说:这里曾是我的老家,只要我有能力,我就要为他们点燃更多的希望之光,带这些孩子们走出大山去。
孙慰在苏奶小学念过四年书,后来搬家了离开了这里。但这里的一切都让她牵挂。两年前,孙慰回到这个需要蹚着30-40厘米高的水上小学——苏奶小学。大山区里沟壑纵横,一到夏季,河堤被冲垮了,这里的孩子每天都要蹚水上学;而到了冬季,深山里的寒风越发刺骨,由于路途遥远,这些孩子每天凌晨五点就得出门,天黑看不见路,就打着手电筒,天冷受不了,就时不时点燃路边的干草取暖。支教的日子里,她和这里的孩子一起走过这样的路途无数次。孙慰说,她要让这些孩子在黑暗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孙慰主要是教小学数学。由于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里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没办法对孩子进行辅导,所以很多孩子的基础很差。而孙慰面对学校的长辈和陌生的同事,也有压力。第一次站上讲台,看着台下一双双渴求的眼神,她内心顿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让台下的每一位孩子跟她一起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她要用心去辅导他们,不管多累,她都要负责到底。
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奥数题课间来问她,她发现自己也做不出来,晚上在家她自己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仍然不能解答。可一想到小孩子汲取知识的欲望,她便连夜到处打电话求助,最终她高中的数学老师用函数的方式解出了答案。当她拿着答案进行讲解的时候,那个学生甭提有多高兴,而她自己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那份幸福和快乐。
她把自己曾经积累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只希望他们能够真正轻松快乐的学习。她说,孩子们多掌握一点知识,走出大山的几率就大一点儿,升学的希望就多一点儿,这样以后才能真正为他们个人的成长、为家乡的建设积累更多的力量。
在支教的过程中,她多次打开孩子们的心房,为他们装满爱的阳光,带给他们坚持的力量。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孩子不停的哭,她了解情况后,放学跟着这个小男孩一起去了他们家。小男孩的奶奶那天去世了,而那天刚好又是他的生日,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只剩下爷孙俩,小男孩哭一是因为奶奶不在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天他想吃碗面条,象征着长寿的意义。可是家里那天没有面条了,而爷爷也因为过度悲伤,没有做饭。孙慰知道后,立刻跑回家,把家里还剩下的那一桶面拿到小男孩的家,亲自为他做了一顿长寿面,希望他能变得坚强,努力学习,争取走出大山。
还有一次,班上的一名学生得了直肠炎,由于爸妈在外地,奶奶年纪大了走不了远路,孙慰只好自己亲自带着学生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上车奔赴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孩子需要一个星期的住院治疗,如果她留下来照看,班上还有其他的学生怎么办?当机立断,她让家里的弟弟赶过来照看,自己返回学校上课,然后每天去医院了解情况,直到孩子康复,她把学生安全送到家的那一刻,小男孩的奶奶边抹着眼泪边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着“谢谢,谢谢......”
孙慰是校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心理委员。她以身作则,为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用心服务,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今年三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支教生活让她懂得了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尤其是急需要关怀和爱的孩子们,她觉得帮助他们是特别幸福的事情,也让她看到了支教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孙慰从苏奶小学回来后,一直牵挂着那里的孩子。她对记者说,每每她想起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就特别想流泪,如果有机会,她一定要回到他们中间去。去年寒假的时候,孙慰用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的钱买了一些学习用具寄给了苏奶小学她日益牵挂的孩子们。
孙慰的支教生活也感染了周围很多的同学,今年暑假有十几名同学加入到 2013暑期卫康公益“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支教的队伍,准备跟孙慰一起让多彩的青春梦绽放在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