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石雨欣)2025年1月16日至2月13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组织了“红图传情·忆峥嵘”——手绘地图实践团队参与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思政课”手绘地图专项活动。该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深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将思政理念与生活实践紧密融合,从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本活动从青年视角出发,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深入挖掘基地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创作,以手绘形式将基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思政内涵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素材,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为基地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团队成员绘制地图
活动前期,团队以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为核心,系统推进准备工作。团队分为两人一组,分别负责襄阳、北京、武汉、房县、杭州五个地区的地图手绘工作。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包括地方史志、文旅攻略、历史典籍及城市规划图等,深入梳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明确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位置及其背景故事。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开展了深入的实地考察,走访了包括古庙宇、历史街区和著名博物馆在内的多种文化景点。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细致观察了建筑风格与历史遗迹,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广泛交流,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手绘地图的绘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深入理解各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城市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支撑。


手绘地图线稿与部分建筑
活动中期,团队工作重点转向地图绘制。成员们首先确定地图的整体布局,明确所绘制建筑的大致定位,之后完成草图的绘制。采用实物临摹的方式,团队成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细节刻画,力求使地图形象生动逼真。在绘制过程中,团队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特别注重对当地知名地标建筑的精准还原。结合前期通过多渠道搜集的地方史志、历史典籍以及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深入分析各景点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力求在绘制过程中尽可能依据历史原貌,真实、全面地呈现景点的特征与风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团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为地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此外,地图中还融入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元素,不仅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层次,也提升了地图整体的完整性与艺术性。通过这些精细的描绘,地图不仅展现了地域风貌,更传递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团队成员绘制地图细节
活动后期,团队工作重点聚焦于地图的审核修改与总结反思。首先,团队成员对地图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并逐一核对文字内容,确保无任何错误。在此基础上,团队对地图的设计与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力求精益求精。随后,地图提交至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团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与最终审核。审核过程中,主席团与指导老师对地图的理论内容、排版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意见与修改建议。团队成员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地图内容,最终完成定稿。


完整版建筑与定稿后地图
定稿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曾思琪组织全体成员召开总结会议,对手绘地图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与成果展示。会议中,团队成员分享了活动中的经验与感悟,并对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反思。通过紧密协作与相互支持,团队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份兼具教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手绘地图,为此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开展会议总结反思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了我院学子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与责任担当,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该团队将继续探索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