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办《功能性训练手段于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学术讲座并开展秦丹教授声乐示范课

发布日期:2025-04-03    浏览次数:


通讯员:白双喜)4月2日下午,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王兰馆观摩厅举办题为“功能性训练手段于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学术讲座并开展秦丹教授声乐示范课本次讲座与示范课声乐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秦丹主讲,音乐学院院长助理许曦文与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李沐曦主持,学院师生代表参与。


音乐学院院长助理许曦文主持学术讲座


秦丹从哲学视角切入,引用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柔弱胜强”等辩证思想,阐释声乐教学与自然法则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声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融合哲学、美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核心在于“回归自然状态”,因此歌唱训练应该是“纯粹”或“寻找纯粹”的过程。他强调,声乐教学需遵循人体自然构造,通过辩证思维“察言、观色、听音、辨行”,因材施教,实现“对症下药”。这一理念与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施治方法异曲同工,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


秦丹教授主讲



秦丹教授介绍独创的“正声十三式”功能性训练手段


随后,秦丹结合人体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系统解析了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腔体的功能,并重点介绍了独创的“正声十三式”功能性训练手段。例如,“海潮观音”通过闭目入定调节低音与高音共鸣;“鸣凤丹田”以胸腔激发气息,实现“先出气、后出声”的声气联动;“至阴生阳”通过虚实转换韵母ü,平衡音色明暗。他特别提到,教师是先行者,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的具体执行者。声乐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关注超常天赋的学生,更应该鼓励天赋平常,同时还应扶起天赋不足的学生,使之成为有用之才。其“音声瑜伽十三式”不仅是技术训练,更是通过“道法自然”的哲学引导,帮助学生剥离社会烙印,回归纯净质朴的发声本质。


秦丹教授回答现场学生提问


秦丹接受现场学生提问,问题涵盖发声技巧的细节处理、“正声十三式”训练中的难点突破,以及如何将声学理念更好地融入日常练习等方面。秦丹用专业知识详细剖析,并结合生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现场讨论声此起彼伏,将讲座氛围推向高潮,使学生在交流中对声乐学习有了更深入地思考与认识。


音乐学院院长助理许曦文作总结


许曦文在总结中表示,秦丹教授的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声乐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创新思路。他强调,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声乐教育的科学化与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艺术表达与身心修养的统一。


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李沐曦主持声乐示范课


中场休息10分钟后,开展了秦丹教授声乐示范课。李沐曦主持并介绍了示范课的流程与目的,强调此次示范课是对讲座理论知识的实践检验。本次声乐示范课特别挑选了大一至大三年级中不同性别、声部、声乐风格的6名学生参与,旨在全面展示秦丹教授独特教学方法在各类声乐学习场景中的应用效果。过程中,秦丹教授不仅针对学生的演唱问题给予专业指导,还耐心解答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他生动形象地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学生代表声乐演唱现场


秦丹教授声乐示范课现场


据悉,此次讲座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促进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该学术讲座由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科学技术发展处协办,后续还将推出系列专题学术活动。


音乐学院院长杨德华(左四)和秦丹教授(左三)与师生代表合影







附:秦丹个人简介

秦丹,男,声乐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声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声乐比赛专家评委,兼任长江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南海佛学院教授。曾任“东方神韵”合唱团团长,率团获第八届中国合唱节“金奖”、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银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长期致力于声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聚焦“歌唱发声的心理与机理”“声乐色谱现象之成因”“歌唱声态具象观”等跨学科课题,探索声乐艺术科学化与个性化教学路径,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在《黄钟》《人民音乐》《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声乐色谱论之应用》《民族声乐艺术的本体之思》等论文20余篇,出版多部专业教材。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文化厅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等。主持完成《武音音教专业“两湖学子试验班”定位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等教改项目,推动声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近百名优秀学生,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央视青歌赛、“孔雀杯”全国声乐大赛等赛事中获金奖、银奖等荣誉,多名学生登上巴黎国际音乐节、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等国际舞台并获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