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从初入校园的热心学子,到演训场上的优秀士兵,从仰望蓝天逐梦创新的实践者,到踏上考研征程成功上岸的准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沈万超同学的大学生生活可谓异彩纷呈。
“六色”校园绘青春画卷
沈万超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一个普通农家,父母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集全家之力,鼓励并支持他和妹妹求学深造。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对于他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寄予厚望。深知父母打拼不易的他也十分努力、上进,中考顺利考入海东市最有名气的第一中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渐渐形成了乐观奋进的个性,对于求学的目标也日渐清晰。虽然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未能实现跨入名校的理想,他也没有因挫折气馁。
2017年,青涩懵懂的他,满怀着因未知而来的期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远离家乡,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
很快,“春花烂漫,夏荫爽心,秋色纷呈,冬景迷人”的绿色校园渐渐平复了他与名校梦想失之交臂的失落感。“三湖两泉潭,一瀑一池水”映射出的蓝色校园激发了他遨游知识海洋,继续逐梦前行的澎湃激情。拥有浓郁传统特色的古色校园,魅力四射的夜色校园消除了内心的不安,巩固了他静心求学的坚定意志。
以金色广场、枫叶路、智汇农场为代表的金色校园则让他主动融入到了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氛围之中。他热爱公益,主动加入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协会,乐于在课余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的社团组织不仅让他有了实现高中时期“敢想”却难以实现的“航模飞行梦”,也在他的内心埋藏下一颗勇于创新的种子。
而钱学森纪念馆、延安精神教育馆、静思园军事文化区、校园长城等校内红色资源烘托的红色校园则促使他做出了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后的又一个人生重要选择——参军入伍。

沈万超在健源体育场试飞航模
参军入伍铸男儿本色
入学之初,军训期间的国防教育就让他时常回想起父亲的心愿,也时刻触动着他内心参军入伍的小心思。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伴随着学校武装部一系列大学生参军入伍政策宣讲活动的开展和辅导员老师的指导、鼓励,沈万超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实现自己的军旅梦想,选择了从家乡入伍,参军报国。

沈万超在训练中
“也许是因为兴趣爱好趋势下,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也许是上天眷顾,我不仅如愿参军,还被分配到了海军某无人机单位,这让我十分兴奋和幸福。”沈万超在交流中开心的谈到。
有了这份机缘巧合,刻苦训练,认真钻研就成了他军旅生涯中的乐事。“每天和老班长探讨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休息期间和老班长一起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直到飞机模型能飞向天空,那种喜悦和心情,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也是我一生的财富。”沈万超在交流中如是说到。

沈万超获得的荣誉
有了这份“幸运”加持,在别人眼中艰苦、枯燥的军旅生活,带给沈万超的确实锻炼和提升,两年三个月的服役期转瞬即逝,期间他荣获过“四有优秀士兵”荣誉称号,并获“嘉奖”一次,让自己的军旅生涯光彩绚丽。
重回校园开启新征程
重回校园的沈万超,青涩和懵懂已成过往,退伍不褪色的坚毅让本就乐观向上的他更加努力,校园生活也更加的充实和丰富。他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成为了新生军训时的一名教官,在求学成长的同时,承担起了示范引领的责任和担当。

沈万超指导新生军训
“重新穿上了军装,每天参加训练,在‘新环境’中回顾那段熟悉的经历很有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沈万超在谈起担任军训教官的感想时说道。
沈万超担任核酸采用志愿者
正是这份激励和鞭策,沈万超重回校园后的奋斗目标也更加清晰。军旅生涯的历练,曾经的那份热心,良好的专业基础,让他化身为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时的“大白”,主动参与到校园核酸采样志愿服务工作之中,不仅再次体现出他甘于奉献,敢于冲锋的军人本色,也展现出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子情怀。
不仅如此,仰望蓝天的航模梦想也为他的校园新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2021年10月他参加了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届科技航模比赛,在与众多各界行家的角逐交流中,凭借着热爱和在部队学习的知识技能,他获得了大赛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沈万超在竞赛中获奖
“虽然没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但也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一次检验,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明晰了未来提高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回顾参赛体验时沈万超谈到。

沈万超参加知名院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实践工作
也正是在这次大赛结束后,在专业学习之余,研究航模设计、改造,提升飞行控制技术就成了沈万超的一项重要工作。初入大学时埋藏在内心的那颗创新种子也日渐萌发和成长。不仅在健源体育场时常能够看到他和小伙伴们试飞各类飞行器,他持续发布在网络上的航模飞行视频播放量也在持续增加,部分作品的播放量更是达到了100万之多,这也让他收获了来自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某科研团队抛来的橄榄枝,有幸和更专业的团队共同合作研发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沈万超团队在竞赛中获奖
这期间,沈万超不仅专注于航模的设计、开发工作,也对航模的实践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航模设计中的部分理念与智慧农业的构想相结合,推出了《创新型矢量喷管助力智慧农业》的项目构想,还带领团队参加了学校“长河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并在竞赛和实践中不断打磨。最终,在2021年的“长河-金秋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铜奖,得到了相关领域评委的好评和关注。
在持续参加各种类型的航模竞赛,围绕航模及其应用开展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沈万超对竞技体育的认识日渐丰富,结合在部队服役期间系统化的军事体育训练也让他对体育训练工作建立了全面的了解,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又潜移默化的让他将医学知识,体育训练,人们的健康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成了他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规划。为此,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并产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开启备考旅程之初,“隔行如隔山”的体验感就成了前进道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面对困难,经历了诸多历练的沈万超在短暂的困惑之后,再次选择了“冲锋”,在师长和众多学长的帮助、鼓励和指点之下。他向成功实现跨专业考研的学长讨教备考方法,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收集信息资料,调整作息时间投入到“补课”之中,在众多师长的帮助下充分剖析研招政策,选择合理的研招院校。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他顺利考入了青海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专业,给自己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话。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实现考研目标时,沈万超说:“之所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是希望能够更深入的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特长更好的结合,未来用科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传承、传播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科学理念和锻炼技能;能够实现考研目标,真的很不容易,首先要感谢学校提供的良好学校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感谢国家针对退役大学生士兵推出的各项政策,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而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则是自己期待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