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对象基础信息
医药学院制药工程2班吴筱婷。学习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年级专业第一,综合测评成绩第一,入选我校钱学森学院。获2023-2024国家奖学金(本科生最高荣誉),校五好学生标兵(校公众号专题报道),全国大学生创新思维竞赛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校级优胜奖、“我与医药情怀”征文比赛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校级奖项。志愿服务时长超700小时,获“优秀志愿者”称号。科研方面,掌握类器官培养、慢病毒转导等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参与深圳医学科学院、沃亘生物等机构的高水平科研实践,作为负责人主导生物医学类项目两项、药物化学合成项目两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一篇),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昆山肺癌智慧诊疗学术研讨会,参加西湖大学论坛、诺贝尔奖得主讲座、第65届药机展等学术交流活动。曾获昆山杜克大学医学物理与健康管理双方向夏令营录取资格,修读杜克大学《Medical Neuroscience》课程并获得神经药理学方向杜克大学 Leonard E. White 教授科研回信邀请,入选首都医学科学中心CIMR暑期夏令营培训班,其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科研实践与跨学科国际视野,致力于生物医药前沿领域探索。
(一)背景了解
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2024-2025学年校五好学生标兵荣誉,非常感谢您抽空参与本次访谈。请问目前学习生活节奏如何?是否有比较关注的领域或近期计划?

由于处在备战考研提升学历的关键时期,目前基本上是在保持高强度学习阶段。但是从大一到大三的阶段,我自己的学习节奏基本上保持的是一种介于“筱竹栖倦鸟”和“婷荷立蜻蜓”之间的张弛有度而又不失勤奋上进的调节稳态,既注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又不乏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去尝试调研实践。最近比较关注的领域主要是集中于我这个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比如国庆节期间颁发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化学奖等的从零到一的科学突破,近期的计划就是备战考研。
在您看来,“五好学生标兵” 这一称号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您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表现,让您最终获得了这份荣誉?

我认为校五好学生标兵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以“德”为首要的全面发展吧。我觉得自己能获得这份荣誉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做任何事情我都有足够的代入感”,比如不管是日常的学习亦或是实践的外出学习,我都会赋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角色,想一想我可以从哪方面去切入让自己做的事情参与度不同于其他人,就像学习(下文有具体展开)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科研工作者,我需要去学习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去支撑我的“研究“和日常出去与相关领域专家对话;攀登雪山的时候我又会把自己想象成古菌,不同的是古菌有着确切的海拔极限,而我还在确定自己的海拔极限;户外探险时,我又把自己想象成科学家,这未知的境地会不会有未知的DNA片段等着我去发掘去合成新的药物呢?我认为可能是自己在多领域的学习和探索实践,加之总结归纳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处事准则,再尽可能的带动周围的学弟学妹们(给他们提供不一样的学习实践视角)富有一定的感召力,让我最终得以第二次站到了校五好标兵答辩的讲台上最终获取这项荣誉。
回顾自己的成长,图书馆在您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有印象深刻的图书馆使用经历(如特定区域、资源、活动等)?

我是从暑假才过来图书馆自习室展开自习的(之前都在钱学森学院的自习室),图书馆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图书馆1号厅自习室是我目前待得最多的地方,有时候我会借助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来完成一部分文献的阅读和查找。
(二)优秀事迹深挖
1.本次访谈希望您重点分享与 “五好学生标兵” 奖项相关的经历。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为了获得这份荣誉,您在学习、品德、实践、以及科研或创业探索等方面分别做了哪些具体努力?
学习上我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高标准(理论+实践),品德上也保持着自身的积极向上、按部就班的做着学生的本分,实践上涉猎了多个领域(学术上的有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物理学等多场学术会议,体育上有登山、马拉松、越野跑,实习上有法医学、临床医学见习、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翻译局等),科研上也接触了很多项目实践(生物医学设计类有两项、生物医学项目三项、药物化学合成两项、工程类三项,还是禾元生物订单班的学生——后续还有企业实习),具体的展开叙述如下:(见23456点)
2、学习方面:
您是否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如时间规划、笔记技巧、难题攻克方式)?面对学业与科研/ 创业等双(多)重压力时,您是如何平衡与调整状态的?能否举例说明一次通过努力解决难题的经历?
01
学习方法上,我确实是在大学阶段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就拿我平时的专业课学习和复习来说,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要做大项目的科学家,每次打开专业课课本或者借助网上资源辅助时,我都会有意识的去深度思考这背后每一句话或者每一幅图背后的逻辑链条,会去整体的把握住一门学科(专业课本)的框架脉络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我有时候也会在脑子里问自己“有了这个知识,我可以去提出什么问题,做出什么事情呢?”
02
接着就开始进入实践阶段,即利用一切资源(微信、邮件等)与相关领域的“内行人”去交流,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角度是否与他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和特殊性,进而内在的去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03
在保持自身知识独立性的同时又适当的进行批判汲取,将这些思考总结记录下来看是否可以进行成果上的转化,在此过程中我又会思考自己如果这件事情交给我来做,我能做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小组作业的报告、专利文章的发表等。

04
学业与科研等的多重压力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以我自己为例,当我的思路遇到障碍或者瓶颈时,一方面我会依靠生理因素,下午的时候就靠喝些茶来刺激刺激身体释放多巴胺,短暂的“清新”一下大脑的环境;晚上不论多晚我都抽10分钟左右的时间靠运动去强迫身体释放内啡肽,我经常会在离开实验室或者自习室后去操场上跑步,耳机里面放的当然不是流行歌曲,更多的是一些名人等的经历故事。
05
目前处在备考阶段,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坚持不下去了,跑步的时候我的耳机里面就传来一个声音:“只有真正遇到困难,我才看得出来你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上进心,到了关键时候这个苦头咽不咽得下去……”这个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我这些小痛苦其实也不算什么。另一方面我更多的是靠吃“精神食粮”——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自己push自己。
06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柯贤炳老师的实验室开展药物化学的合成实验,指导老师是我们学院的杨金晶老师,当时我的实验前期由于有一定的经验加持开展得相对比较顺利,也成功尝试申请了发明专利,但是到了实验后期的一步成酰胺键反应,尝试了好几种方法皆以失败告终。
07
我记得当时我每天七点到晚上九点都待在实验室的封闭环境,加上暑假武汉的天气炎热,实验做不出来,考研复习迫在眉睫等的多重影响因素加持,弄得我心情很是烦躁……正当我感觉无助无望的时候,是我们学院史丹书记办公室亮着的灯、一次走在路上与张勇钢老师的简单交流和柯贤炳、杨金晶老师微信上的回复成了我的曙光,“找到问题,坚持做下去!”“如果改变不了环境的话那就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东西本来就是投入100%,但是失败率就是接近99%的。”
08
那一会儿我独自坐在实验室里思考了很久很久,但是手上的工作仍然没有停下,点板TLC监测、投反应、记录与反思……虽然实验最终还是由于备考而停滞了,但是这过程中学到的实验技术经历,我想我应该甚至以后也不会忘记的吧,它也在很多时候告诉我“你看,不论过程有多痛苦,它都是一个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会过去的;而你,早已经否定了本来的你,成为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你。
3、品德与集体方面:
在班级、宿舍或校园活动中,您是否主动参与过志愿服务、互助帮扶等事?若您参与了科研团队或创业小组,在团队协作中,您是如何发挥作用、与伙伴配合的?这些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收获?
我投身了医药领域类志愿服务有700小时,连续两年获评柳州市人民医院“优秀志愿者“的称号。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我进入到不同的科室,在医师们带领下我到住院病房、到各类学术会议中观摩学习交流,期间我掌握了一般常见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收集临床数据中,也认识到第一手临床科研资料对某一疾病进展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窥探”到了自己专业领域于临床产生交集的冰山一角,给予了我坚定走下去的动力。
4、科研项目专项:
您目前参与或主导的科研项目主题是什么?最初是如何确定这个研究方向的(如课程启发、导师指导、个人兴趣等)?
主导的科研项目+项目收获+经历收获:
01
生物医学类项目(两项)——《基于盐酸吡哆醇与吡哆二胺盐酸盐合成仿生辅酶及其与不同类型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判断细胞是否具有“储备受体”判断》实验设计(独立完成)、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暑期培训班(核心成员):设定围绕维生素B6的三种形式展开并探索创新合成条件,在体外构建形成类似“仿生酶”的辅酶形式通过吸光度变化推断结合情况,运用一级动力学处理方法分析氨基酸结构对功能的影响,使用红外光谱对化学键类型进行检测。通过该项目提升了文献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为后续科研实验设计奠定基础;储备受体—腓肠肌与同位素结合。
作为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暑期培训班项目的核心成员,我主要负责参与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研读与汇报、与各领域PI及同伴的学术交流,以及参与多场前沿讲座和小组讨论。在项目中,我深入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病、离子通道、白血病分子机制、泛素化修饰、免疫治疗等多个前沿方向,通过与专家(梅林、李川源)和PI导师(姜汉杰、朱玉超)面对面交流,也明确了未来的学术方向。在项目中完成了高质量的学术展示,并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成员Cell Press 讨论
02
生物医学类实验(三项)——基因编辑载体构建、类器官前沿技术科研实训、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LUC):以优异的成绩入选我校钱学森学院,将所选取HIPP家族中的一段序列完成CRISPR/CAS9基因编辑敲除载体的引物试验设计方案;作为科研助理,我学习并参与了盛合瑞生物技术公司、广州沃亘生物公司类器官前沿技术科研实训,参与了类器官相关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关于肿瘤类器官能否诱导血管生成的科学问题。在实验室中,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胃癌类器官的药敏检测、石蜡包埋和CCK-8染色等实验操作,独立进行小鼠肠组织的解剖、细胞分离、培养及类器官传代等关键技术流程。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我不仅掌握了类器官培养、药敏检测、慢病毒感染等核心实验技能,还提升了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LUC项目成员,主要负责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的过程整理与记录,包括细胞裂解、底物和酶的加入、荧光信号检测及数据分析。通过参与不同启动子对转录因子影响的实验设计,深入理解了实验原理和流程,并独立总结了操作步骤。项目过程中提升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后续载体构建和细胞转染等相关实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03
化学药物合成(两项)——氟西汀中间体(Mannish反应)烟酰胺合成-负责人(指导老师:柯贤炳教授、杨金晶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柯贤炳教授和杨金晶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氟西汀中间体的Mannich反应及烟酰胺的合成实验研究。针对氟西汀中间体合成过程中反应未发生的问题,通过回顾加料过程、分析反应机理及查阅文献,发现浓盐酸用量及pH控制对反应活性影响显著,提出了优化建议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改进方向。在烟酰胺合成方面,创新性地采用分步投料动态控制高锰酸钾氧化法,显著提升了产率(最高达89.52%)、降低了成本并缩短了反应时间,该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第一作者)。同时,尝试多种缩合方法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总结失败原因。通过本项目,提升了有机合成实验设计与问题分析能力,积累了专利申请及科研总结的经验。
04
工程领域(三项)——抗生素、抗菌药的车间设计、基于DCS的蛋白纯化全流程质量控制点设计-负责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完成了年产25吨磺胺甲噁唑原料药车间的工艺设计,采用“逆合成”思路优化合成路线,引入微反应器等过程强化技术及智能化控制,实现了工艺流程优化和设备能耗降低。通过详细的物料与能量衡算,优化了原料和溶剂用量,提升了总收率并降低操作风险50%。同时,结合《中国药典》要求,完善了安全与环保措施。在蛋白纯化DCS质量控制项目中,负责绘制GMP车间纯化工艺流程图,系统标注关键质控节点,并基于QbD理念设计了DCS实时报警阈值。结合企业招标实际参数,分析并设定了各工艺环节的关键质量属性(HCP、DNA残留)及三级报警逻辑。
5.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遇到过哪些技术难题或瓶颈?是如何解决的?该科研项目是否有阶段性成果?从科研探索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主要是大三阶段也就是最近这一年才开始有意识的接触科研。更多的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核心成员等。(上文有提到过挫折与经历:主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解决措施分为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也有展开,期间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其实科研和我之前登山跑马拉松的经历很像,把握主体性和自身节奏感,关注事实而不是情绪本身,这一点是我新的认识和收获)
6、社会实践 / 兴趣发展方面:
除了学业,您是否参与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社团活动、创业项目或校外实践?这些经历与“五好学生标兵” 的评选要求有哪些契合点?

01
我驾驶过B12-MR运动类飞机,攀登过两座5000米级的雪山,徒步穿越44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也完成了60公里的梅里雪山转山。我还征战了三场半程马拉松以及两场越野赛事,赛程累计超过 110 千米。此外,一系列作为学生代表在钱学森学院毕业典礼、教师节等发言也让我深切体悟到:曾经的我,追随着学长学姐们优秀的光芒,而如今我也逐渐成为一束光,照亮着他人……700小时的医药志愿服务,让我在病房里读懂了书本之外的人生。
02
从广州沃亘的类器官平台到西湖大学、中科院神经所的前沿实验室,我将知识化为探索生命奥秘的利器,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蜕变。在亚太传播中心,我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世界语言。这一切让我深信未来的突破正蕴藏于这跨界的融合之中。在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夏令营,我与来自不同顶尖高校的同伴们在三天内完成《Nature》《Cell》级文献的精读、PPT制作与学术汇报,与PI导师面对面交流……那一刻,连同杜克大学作为嘉宾的邀约,为我打开了全球健康与医学物理的崭新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永远不放弃自己的人,在未来广阔坐标系下的无限可能。
03
我还通过层层选拔拿到了在国庆期间前往崇新司法鉴定中心见习的机会,有幸与新冠肺炎解剖第一人刘良老师交流,通过剖析旧案,他向我展示了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与各方压力下,如何剥离表象、逼近本质——这需要的不仅是专业定力,更是对生命与真相的敬畏;他在法庭上用“花生”来类比硬脑膜的智慧,让我看到真正的专家,在于将高深的知识化作照亮他人的常识。
7.在追求 “五好学生标兵” 荣誉的过程中,您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这段经历对您个人成长有哪些重要影响?
01
其实“全面发展”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想要真正的实现却很难,我遇到过最大的挑战就是切实平衡好课业和实践。我只能保证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复习和学习的“效率最大化”,做到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任务”,我记得还有三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而我由于科研和一些发言事务给耽误了复习进度,我在候场发言的时候还在对着我的专业课本梳理框架,好在最后成绩也还相对不错。
02
这些小插曲都一步步提高了我独自面对多重任务时的“信手拈来”,当多重矛盾蜂拥而来时,如何平衡并抓主要矛盾的辩证法在我的经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就像我自己深处一片沼泽地中,我要做的是去穿过沼泽而不是去打败沼泽地里的每一只鳄鱼。
8.拿到这份证书时,您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或感受是什么?能否简单分享证书背后的故事(如得知获奖时的心情、想感谢的人等)?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到校五好标兵的答辩现场上,也是我第二次拿到这个荣誉,这两次心境和感悟完全不一样。第一次也就是我大二的时候,就像英语单词sophomore——“有点“知识“但不太多”的表述,那时候的我还在山下仰望,曾觉得“科研学习实习夏令营”皆高不可攀,于是我沉下心来默默地去追随着学长学姐们优秀的光芒,而如今我已然已经一步一步接近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更多的是感谢那个不服输的自己和默默在背后支持我的老师们,是王香兰老师用“螯合剂像螃蟹爪子”的生动比喻,为我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是史丹老师在我项目受阻时,像“螯合剂”一样将我“抓”进了省赛;是柯贤炳、杨金晶老师,在无数个实验室的夜晚,给予我信任与方向。他们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人要“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沉下心来,用扎实的学问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哪怕只是推动人类知识边界一丝一毫的进步。
(三)
寄语与经验分享
1
作为“五好学生标兵”,很多同学会以您为榜样。您希望通过哪些具体建议,帮助其他同学在学习效率、品德修养、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
学习效率方面,就像我上面所列举的,适当的将自己当成一个已经深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想想自己可以为这个领域去做一些什么。实践的方面,大学前几年的经历告诉我还是要多实践多调查多研究,就像我之前很想做某一方面的工作,后来我尝试深入调研了这个行业(接触这个领域的厉害人物、参加培训也认识了很多这方面的人、也有过实习学习)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才发现毕竟隐藏在“内部”的东西是不会那么轻易显露出来的,在这个阶段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去成长,就像我在参加法医见习时,刘良老师对我说的:“不要害怕犯错误!”
2
针对经常使用图书馆的同学,您是否有个性化建议(如如何高效利用馆藏资源、如何在图书馆营造专注学习氛围等)?
给自己布置任务和挑战,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周围和你一样有梦想坚持学习的同学们,瞬间就有斗志了。
3
能否为广大同学送上一段简短的寄语,传递积极向上的校园正能量?(可结合自身经历,让寄语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就像我对在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认识的保研到协和同学所说的,考研的我现在每天都在对自己说:“要练习,无数次练习,练习到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从容,练习到人人都觉得你天生如此,好像没有费什么力气!我想这一路的艰辛或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别人都在看到所谓的结果,但是过程留给咱们自己!未来顶峰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