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包括院校、专业、年纪,以及在本科阶段参与过那些学术实践或社团?
我是付芮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1级应用化学一班。大学期间担任班级纪律委员。2021年加入化环院·食科院分团委学生会文管部,次年担任外联部部长。2021年加入化环院·食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2023年担任化环院·食科院新生班级助理、“青春红”党员服务站副站长。2024年6月转正为中共党员。上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
最初萌发考研想法的契机是什么?是出于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学历提升,还是其他原因?这个想法在本科哪个阶段形成的?
大一时就觉得想要提升学历,因为高考成绩不是很符合预期,但本身性格原因没有二战的勇气,所以决定要考研,这也能让我有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
在确定考研目标时,你优先考虑专业还是院校?为什么?
我优先考虑的是地区和专业,院校反而不在我首要考虑范围内。比如我选择的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他的化妆品专业软科排名位于全国第二,学院依托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国家级平台,虽然是双非,但很适合在化妆品行业深耕。
备考期间如何应对焦虑、疲惫等负面情绪?是否有固定的解压方式(如运动、阅读、短途旅行等)?
在学校幸福感蛮强的,学校也很为学生考虑,比如我10月份被告知更换专业课后整个人非常崩溃,然后是预约了风华书院的心理咨询,经过老师的疏导才好了很多。
备考后期(11-12 月)你是如何调整作息和心态,避免“考前崩盘”?
有个公众号叫不语写作,很推荐。他上面说过很多话让我舒心,12月份时他说:“怎么啦,冬天诶,刮这么大的风,谁能说原地踏步不是一种进步?这句话减少了我很多焦虑。
在复试或调剂中,本科阶段的科研、竞赛、实习经历是否起到关键作用?能否举例说明。
有作用,但还好,复试是老师问我有没有大创经历,但我确实没有,就说本科期间的重心主要在党建方面,我就把问题引到党建上了。
回顾整个考研历程,你认为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哪些决策或行动让你“少走弯路”?
心态和掌握的知识一样重要。
1、准备过程中总会遇到的坎坷、要想积极的一面。
2、要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困难已然发生,只有坦然面对才能鼓励人。
3、考研就是个竞技场,在竞技场上,任何自我怀疑和责怪反而是一种浪费时间。
4、尝试改变自己思维,把自己能做的做好便足够了。
5、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专注于自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