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岸者 廖哲|就业和考研是相辅相成的?

1.能否简单介绍你的本科院校、专业、年纪、以及在本科阶段参与过哪些学术、实践或社团活动(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科研项目等)?

我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1级药学专业的廖哲,本科期间参加过艺术团以及医药学院党站,实践活动参加过桂阳县中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纪律委员和文娱委员、医药学院党站纪检部助理。上岸南华大学药学专业。

2.最初萌发考研想法的契机是什么?是出于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学历提升,还是其他原因?这个想法在本科哪个阶段形成的?

最初萌生考研的想法是出于对学历的提升;最早是在大三上萌发的,大三仿佛到了大学的一个十字路口。大家开始对未来有了自己的规划,有的人选择实习,有的人选择考公,我考研的想法也是在这时候形成的。

3.在考研和直接就业之间,你是如何权衡的?哪些因素最终促使你选择考研?

我认为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在实习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生活的辛苦,从而对于考研更加投入。促成考研的因素我认为是就业环境以及自身未来发展。

4.在确定考研目标时,你优先考虑专业还是院校?为什么?

我认为是院校,院校涉及到所在城市以及学校档次,有的院校某些专业特别的强,确定院校是第一步。对于专业,我认为大部分同学还是在自己原专业基础上做小改动,跨考的同学还是偏少。

5.备考期间如何应对焦虑、疲惫等负面情绪?是否有固定的解压方式(如运动、阅读、短途旅行等)?

“听音乐,找人倾诉,享受美食。”

6.备考后期(11-12 月)如何调整作息和心态,避免 “考前崩盘”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信心,要相信自己准备了这么久一定能行,树立好自信已经赢了一半。考研后期可以适当加班,在睡觉前把当天复习的专业课和政治可以再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切忌熬大夜,这不仅会让你第二天没精神,还会加深焦虑。

7.在复试或调剂中,本科阶段的科研、竞赛、实习经历是否起到关键作用?能否举例说明

有加分但不多,对于复试来说笔试是最重要的,是实打实的分数。而面试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丰富的履历,大家相差不大。有四六级证书,党员身份,竞赛经历都是亮点,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丰富自己履历,但不必有太多执念。

8.回顾整个考研历程,你认为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哪些决策或行动让你 “少走弯路”?

自律,明确规划以及执行力。我认为和直系学姐学长沟通可以少走弯路,与他们沟通可以打破信息差,了解目标院校考试重点以及考情变化,也可以获得他们自己准备的资料,重点是可以让你节约很多时间。

9.对刚起步的考研新手,你会给出哪些具体建议?例如,如何避免信息差、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何建立备考伙伴社群等?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利用各种软件,小红书,抖音等,上面有丰富的考研资料以及各种学姐学长的分享有助于打破信息差。其次,对自己的复习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规划,例如这个月要完成哪些任务,刷几套英语等等,有计划能让学习事半功倍。碎片时间例如去图书馆的路上,吃饭的时候可以记记单词,刷刷政治选择题,听听每日时政。我认为考研搭子是很重要的,最主要的来源我认为是同班同学以及同专业同学,也可以在网上找个搭子,分享每日的心得以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