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滢璐
对话上岸者
个人介绍

我是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一班的朱滢璐,上岸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专业。在本科期间有幸与“荆楚好老师”王瑾教授一起进行科研项目—《基于本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并最终共同在外文刊物上发表其教研论文。在班级内担任文宣委员,组织筹备并参加众多院校文艺活动,例如,啦啦操比赛,英语话剧比赛,外院文化艺术节以及团支书风采大赛等,带领班级取得优异成绩。
考研初心

最初萌发考研想法的契机是什么?是出于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学历提升,还是其他原因?这个想法在本科哪个阶段形成的?
最初的契机是在大二。为了挑战自我,我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准备雅思考试,并最终在开学前考取了阅读满分,总分7.5的雅思成绩。我想让自己的雅思成绩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又基于我对英语这门学科的热爱,以及自己的绩点一直是年级第一名(绩点在申请国外学校时十分重要)所以,在与老师和家人商讨后,决定了出国留学的道路。这当然还有出于对学历提升的考虑,目前的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提升学历,才可以拥有自己理想职业的敲门砖。
在考研和直接就业之间,你是如何权衡的?哪些因素最终促使你选择考研?
我没有费很大力气权衡这两者,因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历。我从来没有本科毕业就直接就业的想法。即使在之后的大二寒假以及大三的寒暑假我都在新东方国际教育实习,也是为了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软实力背景,为了之后更好地申请。促使我最终选择出国留学的因素有很多,在之后的期末考试中,我的绩点和均分都保持年级第一,并且参加了许多学科竞赛,也都获得亮眼的成绩,这些都可以让我的申请简历在将来可以脱颖而出。并且,我也十分享受这种一边提升自己专业水平获取更多的知识,一边也可以在将来的申请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过程。
目标院校与专业选择

在确定考研目标时,你优先考虑专业还是院校?为什么?能否举例说明你的决策过程(如学科排名、地域偏好、导师研究方向等)?
我优先选择的是学校。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考虑到学校的世界排名,其次是地理位置,因为出国留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的过程,所以,选对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我在选择时,会考虑三个层级,保底的学校,稳当的学校和冲刺的学校。所以,世界排名100左右的,排名50左右的世界排名前10的都有申请。学校选好了之后,再考虑这些学校里的哪些学科是优势学科且与我的本科专业相挂钩。比如说,ucl的教育学在世界学科排名中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一名,且其学院的地理位置位于伦敦一区,我十分心仪。所以我毫无疑问地申请了这个专业—TESOL,最终,也十分荣幸地被录取了。
目标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是否受到本科阶段课程、实习、科研经历的影响?例如,是否因某门课程或某次实践经历明确了研究兴趣?
我对于专业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它的世界学科排名第一,还跟我在本科时期的学期经历以及之后的职业规划相挂钩。因为我与我的导师王瑾教授开展过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科研,并发表过相关的教研论文,所以,我对于这个专业的相关内容还是比较了解且感兴趣的。其次,我在新东方国际教育中心也曾担任过雅思封闭营的助教,对于授课讲题也颇有心得。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继续深造,进入高校当老师的打算。所以,以上种种都是我选择教育学这个专业的原因。
备考策略与资源利用

备考周期多长?如何划分基础、强化、冲刺阶段?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和时间分配是怎样的?
其实,没有所谓的备考周期。因为出国留学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我从大二就开始准备了。主要目标就是保持甚至提升自己的绩点和均分,绩点和均分也是在申请时国外院校十分看中的,尤其是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均分达到90+是基本条件。除了绩点和均分,竞赛,科研和实习也十分重要。所以,我大三阶段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共有:湖北省的一金四银三铜。此外,也发表过与申请专业相关的论文,参加了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在新东方的相关实习,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等等。这么看来的话,其实大三阶段算是集中准备的时期。大四上学期把申请递交出去之后,会相对轻松一些,但院校还是会对大四的绩点和均分以及语言成绩(雅思or托福or PTE)有要求的,所以,大四阶段就是在保持自己的绩点和均分的前提下,把语言成绩考出来。我最终花费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考出了符合要求的84分的PTE。(实话实说,ucl的语言要求真的有些高得离谱了)
备考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外部资源?如图书馆文献、网课平台(如MOOC、B站)、考研论坛、学长学姐经验分享等,哪类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备考语言考试(雅思和PTE)的时候,用的比较多的是小红书和B站,其他全靠自己刷题了。
心态管理与时间平衡
备考期间如何应对焦虑、疲惫等负面情绪?是否有固定的解压方式(如运动、阅读、短途旅行等)?
我记得备考雅思和pte的时候很焦虑,尤其是备考pte的时候,就是大概今年四月份,寝室就剩我一个人了,每天只能和孤独作伴,所以还是蛮焦虑的。我的解压方式有很多种,因为是在学校,所以比较固定的就是跑步,隔一天跑一次,一次跑大概30mins,边跑步边听歌真的很解压。其次就是网购,除了会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会买一些好看的笔记本和笔,换一换自己的考试装备,无形之中也会提高学习效率(对我而言)。
总结与建议
回顾整个考研历程,你认为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哪些决策或行动让你“少走弯路”?
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是坚持,坚持就是最好的捷径。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少走弯路”,因为我也是第一次走这条路,但确实,有些时候和老师们谈谈心,聊聊天,可以茅塞顿开许多。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长辈,我们的朋友,她们的人生经验也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对刚起步的考研新手,你会给出哪些具体建议?例如,如何避免信息差、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何建立备考伙伴社群等?
对于有想要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我的建议就是,目前,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均分!均分!均分!高的绩点和均分是能够申上好学校的敲门砖。如何避免信息差这方面我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因为我是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的,所以,对于获取最新信息这方面,我更加倾向于直接找一个靠谱的中介老师,所以,这方面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认为你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网上的最新信息,你就可以DIY全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也可以提高你获取信息和检索信息的能力。对于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我的建议是,固定自己的学习场所。比如,我习惯在图书馆学习,所以,即使今天上午只有56节有课,我也会按照早八的时间起床去图书馆学习,到点再去上课,下课再回图书馆继续学。到了固定的学习场景,你就自动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就不会再见缝插针地玩手机了。
考研经历对个人性格、抗压能力、目标规划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对我的个人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学习做事,学会了与自己独处。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抗压能力。我认为,压力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提高抗压能力关键在于要学会把压力转换为动力,与它和平相处,这也是我在本科学习阶段收获的一大认知,让我成长许多。
申请国外高校/ 港澳台地区考生
?选择申请境外高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国内考研相比,申请过程中需要重点准备哪些材料(如 GPA、科研经历、推荐信、语言成绩等)?
选择国外高校的主要原因问题2.3提到过了。申请的重点在于绩点和均分,最好保持在90分左右,这样可以申请上不错的学校。除此之外,软实力背景的提升也很重要,竞赛,实习,科研,论文发表,这些都是可以让你的申请脱颖而出的关键,尤其是与985,211的申请者同台竞技的时候,学会让自己的优势放到最大是非常关键的。
?境外高校的专业选择是否更注重科研潜力或实践经验?如何通过本科经历包装体现目标院校的偏好?
在我申请的过程中,我认为实习会更加重要一些,可能是考虑到我申请的专业比较偏实践方面一些。实习必须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最好是名声比较响的公司或者单位,三段或者四段以上,这些都是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经历。科研当然也很重要,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让你之后的导师对你有较好的印象,对于之后申博也很重要。
?语言考试(如雅思、托福、GRE)备考与国内考研英语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平衡专业课复习与语言考试准备?
雅思主要考四个方面: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其中,国内考研并不考听力和口语。不仅考研不考口语,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英语考试中,对于口语考试都不是十分侧重,所以,口语是中国人在雅思考试当中的一大弱项。所以,我在备考雅思时,十分注重口语的练习。我会利用一些专门练习口语的APP,与英国,美国,菲律宾等国家的老师们进行对话,来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我认为语言考试更加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注重学术和生活场景的应用;国内考研则更加注重语法,长难句分析等,对于细节要求较高。
我没有在上课期间备考过语言考试,也是主要考虑到会和一些竞赛以及专业课的复习相冲突,这种多任务型模式的学习,于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况且期末考试的均分对我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我基本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准备语言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