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晓佳)11月15日下午三点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建校30周年校庆学术系列讲座(第十四场)在10号楼606室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方亚中主持,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马萧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图为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马萧教授以“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思考”为主题,围绕外语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即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学科该走向何方?外语学科专业该如何建设与发展?马教授先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外语教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以“不学外语 行之不远”强调了外语的重要性,并指出外语学科仍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接着,马教授从学科的产生与形成、学科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出发,梳理学科与学科专业、学科与科学研究以及学科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认为学科发展是一个从博学到分科而治再到融合发展的过程。针对目前的状况,马教授提出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应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为我所用,目的是为了不断丰富外语学科自身的内涵,完善和创新外语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壮大外语学科;另一方面,外语学科应立足于本学科领域,在保持学科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发现和创新知识体系,为其他学科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资源,反哺其他学科,为社会知识发展做出外语学科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马教授指出,外语学科要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建设以外语为特色的新兴学科,培养新型的外语学科专门人才;要利用外语学科的知识与优势与其他学科协同合作,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及时吸收大数据、AI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智能语言服务企业深度合作,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
讲座结束后,院长方亚中对讲座重点内容作出了深刻总结,并指出外语专业改革发展要“以本为基”,立足本身特色,同时鼓励跨学科融合发展。
马萧教授个人简介:
马萧,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词典编纂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翻译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翻译)负责人,湖北省优秀翻译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北省一流课程“多语应急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实践”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曾获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兼任武汉翻译协会会长(法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院系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常务理事,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