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095102)
一、学科(领域)简介
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生理生态与栽培、性状遗传与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等应用技术与原理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在园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均可招收相应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能求实创新、献身农业,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 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
3、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简单的英语写作能力(写摘要)。
三、学习方式与培养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建立适合园艺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和技术研发、推广。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指导组(或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重点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第一导师是落实研究生各培养环节的责任人。
五、学科研究方向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园艺领域分为四个培养方向:
(一)果树方向
(二)蔬菜方向
(三)观赏园艺方向
(四)茶学方向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1)公共学位课(农业推广硕士11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2)英语(专业型硕士) 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专业(领域)学位课 (8学分,多修学分可以计入选修课学分)
1)园艺学进展 3学分
2)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2学分
3)园艺植物栽培与生理 2学分
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选一) 2学分
5)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 2学分
6)园艺产业案例分析 2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6个学分)
1)园艺专题报告 1学分
2)园艺产业经济学 2学分
3)农村社会学 2学分
4)农业法律基础 2学分
5)园艺产品安全生产 2学分
6)园艺商品学 2学分
7)农业标准与应用 2学分
8)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
9)文献检索 1学分
10)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4)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如下:
园艺植物栽培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
园艺植物病理学或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
(二)成绩考核
学习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或课程论文,口试要有详细记录。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成绩等级分布要合理。
选修课程可以考试或考查,考查成绩记为合格或不合格。考查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
七、必须环节
(一)入学教育
研究生在入学后必须参加入学教育,进一步了解校情、院情,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实验室环境与工作流程。学校、学院、学科、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加强学风与实验室安全教育,其中,实验室安全教育必须通过国资设备管理处组织实验室安全考核。
(二)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个人特点等,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论文选题等内容。
(三)实践(教育部要求)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在校内外实践部门参加专业实践,累计时间不低于6个月,完成专业实践报告,获得6个学分。
(四)科技活动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并撰写每次参加科技活动的体会。由导师(或导师指定专人)签字审核。
(五)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程。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要从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教书育人,严格要求。
学院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条件建设,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八、论文工作
(一)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技术,可以是农业、农村管理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技术难度、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
(二)开题报告与论证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与论证工作一般应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完成。
开题报告:包括,摘要;立论依据(研究问题的由来,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试验材料)、研究方法(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基础与已有进展;计划研究进度;预期目标及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经费预算;导师意见;选题评议;学院审核等部分。
开题论证:学院、学科或导师集中组织开题论证;导师指导小组成员为论证专家组重要成员;专家组对选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思路与研究模型、可行性等重点论证,形成明确的选题评议意见与建议;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对开题与论证工作的具体要求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三)中期检查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至少在开题论证后一学期开始进行。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有关要求》。
(四)论文撰写
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研究结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面总结,是反映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申请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学位(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用中文撰写。(除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境外兼职导师以外)
(五)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聘请同行专家评阅论文,论文评阅方式分为盲评、非盲评两种。通过评阅并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方可组织答辩。答辩时需出示相关的科研原始记录与图片等。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没有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可申请毕业答辩。
申请论文答辩的成果条件、论文评阅、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要求等具体要求参见《华中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实施工作细则》、《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暂行办法》、《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答辩管理暂行办法》。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必须环节并合格、取得相应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及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