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领域)简介
兽医硕士是与学术性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面向兽医执法与管理、动物检疫、动物医疗、畜牧生产、动物保护等部门培养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学科是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家畜、伴随动物(如犬、猫等)、经济野生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经济昆虫(如蜜蜂、蚕等)。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兽医学的范畴现已扩大到涉及人畜共患疾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病模型,实验动物、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领域,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对农业生产以及生物学和人类医学的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是面向各级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生产企业、国家动物卫生、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二)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年限
应用型(专业型)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型(应用型)研究生:校内外导师指导组(或双导师)制;导师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全面成长。
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五、学科研究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分为四个培养方向,按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1.临床兽医方向(大动物临床、小动物临床)
2.兽医卫生监督方向(兽医行政管理、动物检疫、兽医监督、兽医支撑体系、动物性食品安全)
3.畜牧生产方向(猪场、鸡场、奶牛场等)(农场兽医)
4.兽医服务方向(制药厂、生物制品厂、饲料厂、药械厂、经营服务等)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2学分)、兽医实践(6学分)四类。部分课程可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共选,但主干必修课程应独立开设,以保证专业学位的特点。
(1)公共学位课(6学分)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同学术型)
②第一外国语(3学分)
(2)专业(领域)学位课
动物生物化学专题 3学分
现代免疫学 2学分
兽医学研究进展 3学分
兽医法规 2学分
兽医诊断原理与技术 3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6个学分)
见附件表格
(4)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2学分)
(5)兽医实践(6学分)
(6)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二)成绩考核
研究生学习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或课程论文,口试要有详细记录。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成绩等级分布要合理。
选修课程可以考试或考查,考查成绩记为合格或不合格。考查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
七、必须环节
(一)入学教育
研究生在入学后必须参加入学教育,进一步了解校情、院情,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实验室环境与工作流程。学校、学院、学科、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加强学风与实验室安全教育。
(二)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个人特点等,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论文选题等内容。
(三)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在校内外实践部门参加专业实践,累计时间不低于6个月,完成专业实践报告,获得6个学分。
实践场所:兽医院或其他兽医实践部门(应与有关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学院还可组织研究生到兽医实践部门参加考察活动。
(四)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
在学期间,研究生必须完成1次文献阅读报告和1次专题报告,经考核合格,各记1学分,合计2学分
(五)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并撰写每次参加学术活动的体会。由导师(或导师指定专人)签字审核,硕士研究生须至少参加6次学术活动。
(六)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程。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要从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教书育人,严格要求。
学院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条件建设,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八、论文工作
(一)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兽医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二)开题报告与论证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与论证工作一般应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完成。具体时间由学院、学科、导师确定。
开题报告:包括,摘要;立论依据(研究问题的由来,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试验材料)、研究方法(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基础与已有进展;计划研究进度;预期目标及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经费预算;导师意见;选题评议;学院审核等部分。
开题论证:学院、学科或导师集中组织开题论证;导师指导小组成员为论证专家组重要成员;专家组对选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思路与研究模型、可行性等重点论证,形成明确的选题评议意见与建议;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对开题与论证工作的具体要求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三)中期检查
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至少在开题论证后一学期开始进行。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对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有关要求》。
(四)论文撰写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研究结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面总结,是反映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申请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见《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学位(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用中文撰写。下列情况可以用英文撰写:
(1)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是境外兼职导师;
(2)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3)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
(4)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位(毕业)论文;
(5)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位(毕业)论文用英文撰写时,必需有不少于15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详细中文摘要的内容与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不完全对应。
(五)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聘请同行专家评阅论文,论文评阅方式分为盲评、非盲评两种。通过评阅并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方可组织答辩。答辩时需出示相关的科研原始记录与图片等。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至少由5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硕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没有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可申请毕业答辩。
申请论文答辩的成果条件、论文评阅、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要求等具体要求参见《华中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实施工作细则》、《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暂行办法》、《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答辩管理暂行办法》。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必须环节并合格、取得相应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及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条件者,学校准予毕业。
十、主要的学习参考书目及网站
1.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2.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3. Veterinary Bullet
4. Diary Science
5. 中国兽医学报
6. 畜牧兽医学报
7. http:/www. Veterinary Medicine. About. com.
8. http:/www. Vet-books. Co.uk
9. http://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
10. 郭定宗.兽医临床检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1. Clarenle NF. The Merck Veterinary Manual. 9th edition. Merck Publication,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