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小敏:
工匠即是技术工人,聘请工匠当大学教授属创新之举,是当今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之举。现代大学生大多数实践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理论知识学了一大堆,但是不会应用,走上社会之后要重新学习,浪费了大学的最佳时光和宝贵的青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于是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上大学无用论,降低了大学在人们以上中的地位和价值。但其实这不是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问题。我们要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必须让他能够动手做事!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实际操作工作,而不是研究高精尖,所以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动手,聘请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作为老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师陈果: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学院老师我觉得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工匠精神”,建筑学科本来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的一门学科,是需要人类大量实践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不能仅仅依靠知识理论学习。因此老师自己首先要重视实践知识的学习,才能学到相关知识,让自己的课堂共有活力,也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竞争力。老师本身可以多到工地现场去学习,学校也可以多引进这样的人才为现有教师培训,从而拉动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汪洋:
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于精益求精的追求,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必要的。工匠教授的出现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大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传授讲解,更要有一种深入骨髓对现实的追求。当下的大学教育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传授太少,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师没有这方面能力,而工匠教授的出现恰好填补了传统大学重视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我这种一线教师,是非常欢迎工匠教授的出现的。
教师熊致力:
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匠”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平庸板滞”之意,我们各行各业,需要的正是那种坚韧与执着的“板滞”。不追求浮华、不追求同质化、踏踏实实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办企业、办教育都需要的质朴的思维模式。
再从工程师教育上来看,如果我们希望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细刻成“卓越工程师”,起码,应该让他们具有“工程师气质”,而这个“工程师气质”,课堂教学是一部分,课堂之外的企业或车间里的教学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孰重孰轻,不言而喻。
但如今,无论是研究型或者是应用型大学,实践环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习,几乎都不处于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举个例子,给学生上电机课程,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宁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用幻灯片去讲解,也很少把学生带到车间里在电动机旁边拆拆装装。于是诞生了一个笑话,一个电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连起码的电机的接线也接不好。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实践教学的课时能够占到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来自实践一线的工程师授课占总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学生们在车间或者企业的时间能够占到总学制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三个“三分之一”培养出来的人,哪怕不是“卓越工程师”,也会是“合格工程师”。
教师薛云霞: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本着聘任“双师型教师”的人才标准首次开了“工匠教授”的先河,聘请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的胡教授作为我校老师,是对“不拘一格将人才”的真实写照。
学生并不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而是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将讲课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在教室外,在实践操作现场;不是一味地让老师学习,转型发展,而是直接聘请实践型教师是武生院走向创新实践型本科院校新的起点和开始,是值得赞赏和认可的。学校应该多提供这样的岗位给社会上的“工匠”手,更多的为学生找来这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教师张敏:
我认为,应用型大学应该在倡导工匠精神的氛围上有更多作为,而现实是,很少有学校能静下心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的大学校园我们并没有营造脚踏实地做好“工匠”的教育,哪怕是营造一点氛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胡教授尽管学历不高,但他们不仅“身怀绝技”,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能大展身手,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螺丝钉”精神,这个字眼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大学里,投入很多精力教学生们去创业、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忽视根本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也许得不偿失。
从师资队伍上说,现在大学的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有企业经验的人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以后的工科教职的晋升条款中增加有企业经验这一条呢?哪怕是短暂的实习也可以。
教师朱靖:
关于“工匠教授”一事,个人认为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益处的,我校大部分专科学生不适合做很复杂、有深度的工作,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技能,也不算辜负这些孩子,但是对于本科生,有愿望、有能力再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是应该把他们往更高层次去培养,我们不能看到“本科毕业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降低培养人才的档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技能型老师和学述型老师的比例还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教师李婕: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希望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学得一技之长,但是,要想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首先是老师本身应该具备这个能力,而在社会上,有很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匠”,他们也许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大力引进这类“工匠教授”,可以加快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其它老师从“工匠教授”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园林系聘请“工匠教授”这一做法能促进学生、老师的提高,值得学习。、
教师赵雄辉:
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教育转型的方向。提升整体的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
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此次学校聘请园艺师傅当教授,专设一个新的职称序列。正是对工匠精神做出的有力的回应与积极探索。制度上让有工匠精神的人有尊严,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共识,得到人人的尊重,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这颗幼苗才能够繁华。
教师韩剑锋:
最近一则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聘请武汉市第19届职业技能大赛“园林技术状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佳诺担任该系“工匠教授”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仔细想来,这着实是一大突破。它打破了教授等于高学历的惯例!尤其是对于当前如何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所谓“工匠精神”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不服输的精神!高校聘请“工匠教授”来指导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进而使学生放低身段,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当然,社会对于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尊重,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对于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劳动者,全社会应该给与尊重!
教师胡长威:
沙湖公园管理处的园艺师胡佳诺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聘请为“工匠教授”。我个人以为工匠教授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工匠精神”其实在中国自古就有,“庖丁解牛”就是先例,然而,很多外国的企业却践行的很好。传统的高等教育需要转变,以融入实践教育为径,加强校企合作,选任身怀绝技的工匠大师培养新一代工匠,中国才可能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专业型技能人才培养中有所突破。
教师黄瑶:
如今我校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我们培养的不是科研型,而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工匠教授”大热正说明了高校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我院作为工程应用型学院,应该用工匠精神去培养学生,从基础的工匠培养做起,倡导将事情“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当然要端正学生关于“工匠就是工人”这一观点的转换,把基本动手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培养,增加土木施工相关实训、实验课程,聘请优秀水电工、木工、泥工、钢筋工等对我院实验课进行指导。
教师李俊:
关于工匠教授事件引起新闻热议,其实我自己有点不同看法,达者为师,身正为范,这种现象在教育界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不应该是一个特烈的新闻,一个优秀的工匠本来就有较高的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工作的热忱,其实老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播,还有品德的引导,这种老师能对学生起到教学和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下这个转型发展的时代,踏实肯干的工匠精神尤其重要,我们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对职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刘晶晶:
高校聘请“工匠教授”,是对教授队伍建设的很好充实,我们的教授们不能只是坐而论道的人,必须是行而有技的人。“工匠教授”是教育改革的创新,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广受诟病,不仅本科毕业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存在;而且职业院校的教育也受到国人心理的歧视,从而造成目前的教育困境,亟需进行教育改革。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聘请“工匠教授”的做法正是破解困境的创新。大学聘请“工匠教授”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工匠教授站在讲台授课,就是给学生树立了正确榜样,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会对技术工匠的尊重,给自己人生准确定位。二是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偏见,树立“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理念,改变眼高手低,浮躁肤浅的通病。三是“工匠教授”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教学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对口的人才,解决现在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困局。
教师周权:
教授一词,主观上看永远是对于文化人尊重称呼,对于我校的聘请的“工匠教授”,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我觉得是工匠精神得到了重视,工匠们得到了尊敬,改变了人们对于那些手艺的人们看法,认为他们没有知识,只会手艺得不到尊重,我们学校的这样一个做法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大学不仅仅注重学术,同时也注重实践。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只要我们敬岗敬业,踏实肯干,做好了一样会得到尊敬。由于我校是个三本院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不可能去做学术研究,最多的还是走上技术岗位,所以学校聘请工匠教授,他们可以说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事,经验是非常丰富,而我们的大学生也有知识,学习能力强。这样的组合下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出去工作后肯定能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教师张燚:
最近,我校园林系聘请“工匠教授”,一度引发热议,为什么会这么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在我看来,应该是对工匠这一词的关注度,还记得收看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他们的技术精湛,如不是什么宏伟的工作,但是他们所做的每一个细节至关重要,无人能敌,这就是工匠。把某一件工作或事做到极致,无可替代。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精神,“工匠教授”的体现就是这样一个范例。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刻苦专研,将事情做好,做精。
教师陈琛:
工匠精神:匠是指做什么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专业的态度,事情无大小,只要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一定能干出成绩,成为顶尖的人才。我身为建筑学院教学秘书,做的工作种类多,多半是统计数据,比如各种报名的学生姓名、缴费情况等等,还有安排考试、排课,这些工作都需要我有一颗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工作中要仔细,有耐心。我要学校工匠精神,争取能把工作做好,做出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秘书。
学生代表
学生叶良鹏:
我们以前就应该听过一个叫“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厨子,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有一定理解后,我觉得我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对待自己的学习要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取得优秀的成绩。处理事务方面要做到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件事的完成的质量,绝不敷衍了事。并且要学会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自己,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这些只有用心来对待,才会有更好地发展。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生邓荣华: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认为身为学生的我们,学习工匠精神是百利而无一害。在我们的生活习惯上,我们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并且不断地反省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学习上,我们要查漏补缺,不断进步,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就骄傲自满。要有超前的意识,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追求完美,追求极致。
学生程居仁:
说到工匠精神,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年迈的工匠正在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工作着。然而百度说的是工匠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对于我们建筑这个行业来说更应该如此。但现实生活中房建行业几乎没有做到工匠精神,相反偷工减料的施工很多。因为施工中可以谋取的利益太多。所以基本上工地的施工绝大多数保证构件的稳定就行了,很少能做到规范,标准,更不用说精益求精了。
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也认为考试能及格就行了,因为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加上惰性和玩性太大,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就没那么多心思去专研专业的知识。可能这也是个选择问题,理论和实际。很多人认为理论太枯燥乏味,不便于理解,更注重实际罢了。当然理论花的时间少让你知道的会很多,可能一时半会儿不能够明白,而实际的学习会花很长的时间精力才能总结出经验!所以精益求精的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很多好处。以上就是我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学生安博文:
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匠人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 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智路从九岁直到今天,除了生病以外,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他说:“我喜欢反复的日常生活。我不喜欢休日。我在工作的时候最快乐!”我想,他之所以完成这么伟大的业绩,正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这一句话明确概括了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我们作为从党训班中选拔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我们不能懈怠,要继续当初党训班时的那股热情,对党组织的向往,不能三分钟的热情。
学生吉文强:
工匠精神有助于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
知道工匠精神之后,更加从内心点燃了我的学习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刻苦学习。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己与生活的发展有机链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学生卢腾: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不辜负爸妈的希望,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并且不断的进取就是匠心精神的体现,我们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充分地利用,当我们现阶段有了充分地认知能力的时候,有的人会选择考研、有的人会选择创业,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可是不管在以后我们选择了做什么,一定都不能少了那颗认真、专研的热情心。
学生涂寒焱: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当代大学生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品质灵魂。因此大学生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同学无所事事,瞎忙活求心安的时候,坚持“工匠精神”依靠信念、信仰,看着自身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我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学生严浩然:
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上课准时到,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一笔一划认真完成,平时上课认真做笔记。作业一笔一划认真完成。早上按时起来做早操,晚上不晚归。不违反校纪校规。不打一点折扣的做好大学生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我结合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学生游泳: 对于我们来说,工匠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学习上的坚定,每个知识都踏踏实实的吸收并学会运用,之后再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入党的道路也是如此,我应该做到思想上的坚定,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并深入贯彻党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