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三秩春秋育桃李,卅载芳华立潮头。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办学原则,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专注于培养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累计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体武生院校友秉承母校“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严谨、自强、求是、创新”的校风,在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有一大批校友已成长为科教才俊、创业精英、行业翘楚,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百折不挠的韧劲、永不言败的干劲,用不懈奋斗谱写了不负新时代的动人华章。
为树立先进典型,更好地展示校友风采,宣传校友事迹,根据《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关于评选表彰建校30周年杰出校友、优秀校友的通知》精神,经各学院、各地方校友会广泛推荐、初评,相关部门联合复核,校评审委员会集中审议,并面向社会公示,决定表彰建校30周年杰出校友32名(含此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已认定为“杰出校友”的苏风驰、洪斌校友),杰出校友提名奖27名,校友工作特别贡献奖28名,优秀校友1519名。现汇编成册展示,以进一步增强全体武生院人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励广大师生、校友为国家、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校30周年优秀(杰出)校友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11月
杰出校友
创新类(12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广进,男,汉族,1987年12月生,湖北汉川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生命科学领域知名新媒体BioArt创始人与主编,兼任国内知名综合性英文生命科学期刊Protein & Cell(《蛋白质与细胞》)杂志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or-in-Chief),Life Medicine(《生命·医学》)杂志编辑(Assistant Editor),《生命的化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表观遗传与代谢调控,曾主持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身份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Cell Research、Cell Metabolism、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上发表研究论文或评述。

丁广进
艾汉均,男,汉族,1995年6月生,湖北武汉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本科毕业后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就读,获理学硕士学位,荣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赴德国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半即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开展含氟化合物的C-F键活化及转化,Pincer金属络合物的制备与应用,Fe、Pd、Rh、Ru、Mn催化的偶联反应和羰基化偶联反应等科研工作,目前在研项目为Cu催化的偶联反应。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

艾汉均
申仓松,男,汉族,1993年3月生,河南滑县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届校友,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浙江大学博士,现在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第7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第73批博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以共同一作和第一作者先后在Cell Research和Natur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00。其中,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GABAB receptor-Gi protein coupling”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重要药物靶点GABAB受体非对称激活机制。

申仓松
朱亚成,男,汉族,1991年9月生,湖北荆州人,体育学院2014届校友,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西藏民族大学。2018-2019年西藏民族大学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第八批第二轮驻村干部,2023年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体育人”体育教育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项。先后在国际SCI、EI期刊以及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体育类SCD期刊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2部。

朱亚成
许伟凡,男,汉族,1992年2月生,湖北洪湖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届校友,研究生学历,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博岳新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联合创始人)。2014年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钱学森实验班,获学士学位;2019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相分离领域的创新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创立了基于相分离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工具,推动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也在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开发的“相分离介导的细胞表面信号重编程”技术,为治疗干预和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许伟凡
吴正国,男,汉族,1988年9月生,江苏兴化人,食品科技学院2013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9年7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A+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纳米复合材料、食品贮藏保鲜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6篇,中科院大类一区16篇、ESI高被引2篇、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13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件、国际发明专利1件。近五年,获得省级人才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吴正国
邹剑,男,汉族,1988年6月生,湖北荆州人,医药学院2012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A类,现工作于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粤港澳青年中医药科学家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食品智能制造工程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委会会员。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及省级项目4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本领域权威期刊Nature Catalysis, ACS Catalysis, Organic Letters, Chemical Communication等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TOP期刊5篇;起草团体标准1项(已立项),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5项。

邹剑
张茂雷,男,汉族,1984年2月生,山东菏泽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届校友,现任广州吉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联合创始人),负责RNA合成生物学平台搭建及环状RNA疫苗及治疗性药物研发。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ancer、JNCI、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10篇系列研究文章(平均IF大于20),以第一发明人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填补了国内本领域研究的空白,较大推动了国内环状RNA生物功能学研究。2019年被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委员会评定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共2位),作为核心贡献者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张茂雷
张林成,男,汉族,1989年3月生,四川渠县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2020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近年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BMC Microbiology》《BMC Biotechnology》《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Fermentation》《作物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贵州省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子课题等课题多项。担任《Plant Cell Reports》《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等期刊审稿人。作为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员,被选派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凤冈县辣椒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张林成
徐东升,男,汉族,1988年9月生,湖北孝感人,医药学院2012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现就职于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研究中心,广东省药学会生物医药分析专业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分析新方法及分离科学理论的研究,在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Ope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工作荣获《全国药物分析青年报告》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项目等多项。

徐东升
郭翀晔,女,汉族,1983年12月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5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人间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在致病性、耐药风险和暴发监测、预警等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或正在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rontier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成功构建了首个《中国艾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平台》(https://nmdc.cn/hiv/),并开发了基于基因序列的序列分型和分子网络等在线分析工具,为研究HIV传播模式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技术支持。

郭翀晔
黄运远,男,汉族,1993年8月生,湖北黄石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4届校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20-202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聚焦于心脑血管疾病候选新药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在J Med Chem、 Acta Pharm Sin B、 Eur J Med Chem、J Chem Inf Model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一区论文7篇,二区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青年项目等。

黄运远
耿晶,男,1986年3月生,陕西咸阳人,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原生物工程一系,晨光基地班)2007届校友,厦门大学理学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入选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陕西省青年项目获得者(202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参与研发基金委重大项目3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在《自然·免疫学》杂志(Nature Immunology)发表2篇重要成果并入选当期封面,首次系统性阐述了Hippo信号分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并提出针对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靶标和防治策略。此外,其参与完成的其他研究工作也在Cancer Cel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ports等顶尖杂志刊发,他引共计462次。

耿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