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办、教育发展基金会

【学术“星”Show】: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人生终将逆风翻盘

2025年04月30日 17:48  点击:[]


——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友、牛津大学博士后胡秀钏



胡秀钏,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博士,食品科技学院(原食品工程系)2018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班学生。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现在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肠道炎症和肠道干细胞发育。


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就读本科期间,他曾担任班级班长,2016年12月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在校期间,勤奋好学,成绩年级第一。得益于学校对本科生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的政策,他大三期间撰写的论文《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rbohydrate Derivatives in Food Industry》被国际期刊《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2352-5401)录用,且是他当年下半年连续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他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获得国家奖学金、2018届优秀毕业生和多次校风华学子奖学金、寒暑期综合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和奖励。


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来到学校后,他也曾一度闷闷不乐。改变他的,是一次志愿者活动。2015年暑假,他被学校推荐进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荷兰“生命之舞”项目中国项目部志愿者训练营集训。“在训练营接触到许多国内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其中有一位叫陈昱璇的同龄人对我激励最大,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获得了2016年罗德学者奖。”一周的封闭集训后,胡秀钏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我看到了自己的狭隘,如果不再努力一把,等到将来,我只有后悔。”


正是这次活动坚定了他勤学上进、海外求知的信念,开启了他的“疯狂学习计划”。那之后,胡秀钏开始了“疯狂学习计划”。他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在了自习英语上,还拉着几位有留学目标的同学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天通过微信语音聊天互相纠正口语发音。


在备战雅思考试的同时,他还积极申请进入学校食品科技学院教师段春红博士的课题组学习锻炼。2016年底,胡秀钏不仅在《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还获得了7分的雅思成绩。


2017年3月,他申请进入学校楚天学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毅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时,李毅教授毫不犹豫地给予了他机会。在李毅教授的指导下,胡秀钏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2017年暑假前夕,他通过网络获知,纽约大学的Christine Rushlow教授将到上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因工程》讲学,正在招聘助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发出了申请邮件,令他庆幸的是,后来自己竟然顺利通过了面试考核。



结束助教工作后,他又在回武汉的火车上得到了一个消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Christer教授将于2017年10月底来武汉参加一个学术洽谈会。机会难得,他先是通过该校官网联系上了Christer教授的同事,再向他本人发邮件提出会面请求,接着又联系上了武汉的接待方、华中农业大学的工作人员。最终,他获得了和Christer教授会面的机会。


“会面之前,我读了很多他的学术论文来做准备,没想到见面那天自己发起了高烧,好在教授人很随和,我用英语跟他交流了一个小时,很顺利。”胡秀钏回忆,交流结束时,对方让他尽快提交硕博连读的申请,这让他喜出望外。


能收到几封名校的offer,除了上面几位教授的推荐,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取得了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语文156分+数学166分+作文4分”,托福102分,雅思7.5分的好成绩。


2018年毕业时,他陆续收到了来自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瓦格宁根大学和雷丁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雷丁大学给与他的是硕博连读的机会。后经李毅教授推荐,他选择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资格。从高考470分到获得4所国外名校的硕士研究生offer,他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华丽“逆袭”。



读博期间,他多次获得英国科研基金项目,主要开展关于肠道中两条通路的相互作用相关项目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也曾进入分子实验室做诸多基础实验,为博士后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谈起胡秀钏,他曾经的室友柯佳俊说:“胡秀钏每天6点起床读英语,晚上从图书馆回到寝室还要学习到11点半才上床睡觉,这样的学习状态风雨无阻,没有节假日和双休。他是我见过最有毅力的人”。


【寄语母校30周年校庆】:


一路走来,感恩母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我读书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感谢领导老师们对我学习进步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难忘李毅教授和罗全老师在我人生发展道路上给予的明确指导和有力支持,难忘柯贤炳教授和段春红老师在科研方面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正是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关心关注和大力培养下,我才能有今天的小小成绩。在母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校三十周年之际,祝福母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栋梁之才辈出!



下一条:“海棠有约·共话成长”第2期开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