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母校领导、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届钱学森实验班毕业生申仓松,从浙江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现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再次回到美丽的晨光湖畔,感慨万千。借此机会,我要向母校的培养、向当年给予我谆谆教导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如果说人生是一盒巧克力,那么最甜的一颗自然是来到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我背着厚厚的行囊,来到了这个让我一生铭记的地方。再忆青葱岁月,一幅幅画面就如同一帧帧电影胶片,将我带回那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逐梦青春的美好时光里。是母校“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精神,涵养了我的家国情怀与科学追求,让我学会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学会了对学术的坚持与努力,学会了对社会的感恩与奉献。
二零一七年六月,我离开武生院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我的科研旅途。然而,初期时的重重的阻力,长时间没有取得期待成果的煎熬,一下子把我从美好梦想中拉回了现实。但我并没有放弃,因为余毅理事长曾告诉我:“做科研就是要能沉下心来,能坐得了冷板凳。”唯有坚持才能成功。老师们也曾引导我在失败中寻找新的方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去寻求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些谆谆教诲陪伴着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二零一九年八月,我带着两盒试剂(一盒构建的质粒、一盒包被的病毒)来到了浙江大学,开始了长期在外的学习与研究苦旅。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掌握了成熟的实验技术,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时,又是母校的声音回响在耳畔,告诫我合作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的基础,科研不能单打独斗,要有团队的配合与支持。这些都加速了我在科研领域的持续进步与提升。
科研路上每一个时期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通往成功的台阶,他们或是目标、是陪伴,亦或是基石,都值得自己永远感恩、珍视与铭记。感谢生科院李毅教授、洪华珠教授、魏巍等老师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从简单的抽质粒到后续的细胞培训,奠定了我的科研基础;感谢外国语学院王瑾老师、周芳老师及其四叶草团队对我英语不厌其烦的跟踪指导,才让我能与国内外专家流畅地探讨学术难题;感谢那些当年和我一起努力,现在仍然在并肩作战的好友,正是他们一直的陪伴,才让我在科研路上不会寂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0年,我首次全球报道了GPCR异源二聚体结构,最终成果被科研界的国货之光Cell Research 期刊以封面文章快速发表;此后,我又继续发起新的挑战,成功组装了GABAB受体与G蛋白的复合物,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激活模式,其成果最后被国际期刊Nature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认可和评价。
我记得,在钱学森广场上塑立有钱老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从未停止的,这是科学的魅力,也是每一位研究者的追求。我将带着母校的期许,不负韶华,继续坚守,勇毅前行,用自己的不懈追求与创新实践,谱写更加绚丽、更加动人,属于武生院和自己共同的华美乐章!
今天是武生院建校30周年华诞,今年也是自己的而立之年。有幸自己能够常伴母校左右,期待武生院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与武生院同龄,我以武生院为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