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创新,他们被称为“农创客”。根据共青团浙江省委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截止今年1月,全省已有农创客约2212人,其中80后、90后占绝大多数。然而,创业是孤独和寂寞的,创业之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些人坚守着,有些人看到了雨后的彩虹,有些人正在雨中奔跑。图为2019年4月25日,浙江嘉兴,傍晚,小村庄里泛起淡淡薄雾。微弱灯光下,马婷佳独自一人在蘑菇大棚中忙碌着。图片作者:徐志达/视觉中国
2017年末,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马婷佳带着创业激情回到家乡——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2018年1月,在海盐县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下,马婷佳向银行借了20万元的三年无息贷款,在秦山街道注册成立了绿氧家庭农场,盖起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成为了一名“农创客”。平菇、茶树菇、姬菇、榆黄菇、食用菌种类繁多,且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深受农户青睐,但是马婷佳知道,自己的农场规模小,单靠线下销售成品会被市场淘汰。
“卖菌包!”在大城市的实习经历给了马婷佳灵感。马婷佳买回食用菌栽培的原料和高温灭菌机器,开始培养制作小型菌包。拌料、装袋、杀菌、接种……第一批1000多个菌包,足足花了她一个星期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女儿的操劳让母亲王连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样太幸苦了,你是大学生,不如去县城找份安稳的工作。”
菌包出菇时正值初夏,江南的气候总是高温高湿,因为缺乏经验,第一批菌包有一半多被链孢霉菌污染,不能正常出菇。“当时感到特别绝望,但是我不甘心放弃。”从小好强的马婷佳在一番纠结后,下定决心继续经营农场。图为为了方便为菌包接种,马婷佳把卧室改造成接种室,晚上就跟姐姐挤一张床。图片作者:徐志达/视觉中国
经过努力,菌包销售在朋友圈里渐渐有了起色,马婷佳建了几个微信群,一边教授蘑菇培育知识,一边推广自己产品。与菌菇不同,买菌包的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或小孩子,为了观察菌类生长的过程,体验亲手采摘,为生活增添乐趣。图为2019年5月21日,浙江嘉兴,马婷佳把新开发的盆栽菌菇送到男友家,两人因菌包结缘走到了一起。图片作者:徐志达/视觉中国
马婷佳把眼光瞄准亲子市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农场大棚,举办食用菌科普和菌包制作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参加。农场有了人气,马婷佳的菌菇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甚至有周边不少农户慕名前来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看着一批批前来采摘的游客,马婷佳很开心。图片作者:徐志达/视觉中国
今年初春的一个下午,天气微凉,秦山街道长川坝农产品自产自销点,马婷佳头戴小黄帽,坐在小板凳上等候顾客。今天的平菇品相还不错,让她心生一丝欣慰。连续的潮湿阴雨天气让大棚里的平菇疯狂生长,采摘时间稍晚一些,平菇的伞面就会因为生长过度而开裂,不好卖了。
在熙熙攘攘的农产品自产自销点,来摆摊的绝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农,他们不光是销售自家地里多余的产出,更多的是在集市上寻找一份“热闹”,不慌不忙,要价也不高。与老农们的悠闲自得相比,马婷佳脸上的焦虑在这个大环境中略微显得有些突兀。对她来说,平菇的日常销售是农场最稳定的收入。
虽然生意有所起色,但20万元的贷款始终是种压力。“3年期满就要一次性还清贷款,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吧,这样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对马婷佳来说,这次创业像是一场冲锋,她憧憬着,冲上山顶的那一刻,所能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