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天才病”的标签,但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的生活远非浪漫——他们像在情绪过山车上反复颠簸,时而坠入深海般的抑郁,时而冲向躁狂的云端。今天,我们拒绝误解,用科学和善意点亮真相。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以躁狂/轻躁狂与抑郁反复交替为核心特征。全球约4600万人受其影响(WHO数据),平均发病年龄25岁,但青少年甚至儿童也可能患病。患者大脑像一台失控的“情绪调节器”,会经历两种极端状态交替:
躁狂期:精力爆炸、思维奔逸、过度自信(可能伴随冲动消费或高风险行为)
抑郁期:持续低落、丧失兴趣、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注: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I型、II型及环性心境障碍)
❌ 打破四大误区
1. “只是心情起伏大?”
≠ 性格多变!这是与遗传、脑化学失衡相关的疾病,需医学干预。
2.“躁狂期很‘快乐’?”
亢奋背后是失控的痛苦,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或妄想。
3.“患者无法正常生活?”
通过药物+心理治疗,许多人能稳定回归社会。
4.“天才专属?”
疾病不是“天赋滤镜”,全球约2%人群受其困扰,与职业成就无关。
��我们可以做什么?
倾听代替评判:不说“你太敏感”,而是“我在这里陪你”。
陪伴就医:复发率高,鼓励规律治疗比鸡汤更有效。
关注预警信号:长期失眠、极端情绪波动时,温柔建议专业评估。
照顾好自己:若你是照料者,记得预留喘息空间。
治疗:药物+心理+社会的三重防线
1. 药物治疗(需终身管理)
心境稳定剂:锂盐(黄金标准,但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奥氮平(控制躁狂及混合发作)
抗抑郁药:需谨慎使用,可能诱发躁狂转换
2.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识别情绪触发点,打破“躁狂-抑郁”循环
家庭焦点疗法(FFT):帮助家人理解疾病,减少家庭压力源
社会节律疗法: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睡眠紊乱易诱发发作)
3. 社会支持
职业康复:60%患者在治疗后能恢复工作能力
同伴支持小组:减少病耻感(如“双相之声”全球社群)
危机干预:制定《自杀安全计划》并随身携带科学与希望
记住:双相不是人格缺陷,是大脑的一场重感冒,需要系统治疗。
��今天,请传递这份理解
也许你身边就有人默默与双相共处。不贴标签,不渲染悲情,用平等的目光看见他们的挣扎与坚韧——每一个努力平衡生命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拥抱。
你的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成为他人世界里的光。
#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心理健康的颜色是彩色
文字来源:WHO、NIMH、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