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世界睡眠日|熬夜的“心”代价:别让失眠偷走你的快乐!

发布日期:2025-03-21   点击量:

今天是2025321日,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熬夜修仙”却成了日常。

“月亮不睡我不睡,我是秃头小宝贝。”

“三点睡,五点起,阎王夸我好身体。”

“太能熬夜了,怀疑上辈子是个路灯。”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大学生熬夜情况严重,24:00前入睡的大学生仅占29%52%的大学生在24:00-2:00入睡,还有19%2:00之后入睡;工作日平均入睡时间为00:40,非工作日则为00:48,均明显晚于上班族。除此之外,失眠等睡眠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  

熬夜的“心理陷阱”:你中招了吗?

长期熬夜不仅让身体“亮红灯”,更在悄然侵蚀你的心理健康!

1.情绪失控,焦虑抑郁风险飙升

熬夜会打乱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波动剧烈。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易怒、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因长期失眠引发人格改变,如变得敏感、缺乏耐心。 

2.认知功能“断崖式下跌”

熬夜后,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决策能力下降成为常态。白天上课打瞌睡、错过知识点,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形成“熬夜→低效→更焦虑熬夜”的恶性循环。 

3.心理压力“雪球效应”

许多学生因学业、就业压力而失眠,睡前“胡思乱想”占比高达56.93%,而睡眠质量差又会加剧心理负担,最终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困境。 

拯救睡眠计划:从“心”出发的5个建议

1.调整作息,驯服生物钟

固定作息表: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帮助身体建立“睡眠-觉醒”的条件反射。

黄金睡眠时段:中医建议“早睡”不晚于23点,“早起”不早于6点,顺应四季变化调整。

2.远离“电子绑架”

睡前1小时戒屏幕: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你越刷越清醒。试试用纸质书、轻音乐或冥想替。

专床专用:别在床上玩游戏或追剧,强化“床=睡眠”的潜意识。 

3.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呼吸训练法: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缓解焦虑。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紧绷再放松,释放身体紧张感。 

4. 科学运动+饮食调理

日间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瑜伽或八段锦,提升睡眠深度,但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

饮食避雷:午后戒咖啡因,晚餐清淡易消化,睡前可喝温牛奶助眠。 

5.营造“睡眠友好”环境

遮光+静音: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机器,减少光线和噪音干扰。

温度适宜: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入睡。

 

今日行动:从“早睡1小时”开始!

世界睡眠日不仅是提醒,更是改变的契机。不妨今晚就尝试:

22:30放下手机,读一本轻松的书;

23:00关灯,用腹式呼吸放松身心;

✅ 记录睡眠日志,追踪改善进度!

 

健康小贴士

若长期失眠或情绪问题严重,别犹豫!及时寻求校心理咨询或专业医生帮助。睡眠不是“任务”,而是爱与自我的关怀。

 

#世界睡眠日# 今晚,一起做个“早睡侠”吧!

 

 

参考资料: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浙大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