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

发布日期:2023-12-05   点击量:

1.拒绝“心理污名”标签

“心理疾病污名”和“病耻感污名”是常见的两种心理方面污名,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烙印,然后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因而,心理疾病的患者觉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这种“病耻感”继而影响着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求助之路。

2.消除部分心理误区

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看病真的不丢人,有心理困惑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大胆的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大胆的去寻求帮助,接纳是康复的基础;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会因为病耻感拖了很长时间,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

3.正确科学的缓解压力

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4.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

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精神类专科医院(各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5.服用精神类药物,遵医嘱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

6.理解关怀心理疾病患者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与社会等各种角色的责任。我们都应该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歧视,不排斥,可以的话给予一些温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