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祝美)7月4日下午,在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上,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教研室的陈想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法国哲学家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与其子马修.理查德之间的深刻对话——《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位科学家转变为藏传佛教僧侣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探索了佛教与西方哲学之间深层次的交流。
分享会上,陈想老师首先介绍了本书的背景和作者信息。作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佛朗索瓦对儿子马修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僧侣感到好奇且充满疑问。而马修在完成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后,决定追随内心的声音,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追寻精神上的成长。经过20年的修行,父子二人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痛苦本质以及佛教是否为宗教还是哲学等问题的深度对话。
此次分享特别强调了书中几个关键主题,包括佛教如何解释痛苦的本质,为什么说“自我”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存在,以及佛教中轮回的概念等。陈老师指出,《僧侣与哲学家》通过这些讨论,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陈想总结道,《僧侣与哲学家》是一部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价值、追求内在和平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灵的成长与发展。与会教师代表对该书中佛教与哲学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参与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期待更多类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