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正文

【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风采】深耕产教融合 铸就育人典范

发布日期:2025-09-22    作者:     来源:     点击:

医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室


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专业申报与获批情况

近年来,药剂学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上成果斐然。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方面,以吴杰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积极筹备,精心组织,制药工程专业于2019年成功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同年获批制药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这不仅是对药剂学教研室专业建设水平的认可,更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特色与亮点

药剂学教研室在“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构建“4321”实践教学体系(四大结合原则、三类能力目标、两类教学平台、一套评价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虚拟仿真系统(如GMP与GSP虚拟实训室)及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实验课堂与校外实习实训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获“挑战杯”等省级竞赛10余项。

制药工程专业以“校企互为三基”为核心建设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依托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质量工程等项目,构建“专业交叉、产教融合、师承教育、现场教学”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成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九州通医药集团、健民药业、药明康德等27家知名药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四大对接。专业获批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等10余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与马应龙药业、九州通集团等企业共建五类特色班(研发、生产、质控、临床监察、销售),采用“师带徒”“现场教学”模式,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例如,与马应龙合作开设“制药设备技术与管理实验班”,增设《企业精益管理实务》《机电传动控制》等企业课程。

专业紧密围绕医药产业链人才缺口,为医药企业输送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6项,参与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毕业生被央视新闻报道1人,获评省级劳模1人,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性。

共建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6部校企教材,形成“学校为企业人才供给基地、企业为学校实习就业基地”的双向机制。例如,与药明康德共建药物研发实验室,完成企业员工培训58门次,联合申报专利1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引进企业产业教授吴木琴、孙金龙等3人,组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实施“双百工程”(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高管进校园),近三年企业高管来校授课58门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占比80%。聘请九州通、健民药业等企业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团队获湖北省产业教授1人、市级“黄鹤英才”1人、科技特派员2人。



二、一流课程建设

1.一流课程评选情况

近年来,药剂学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上屡获佳绩。《制药技术与设备》课程在以揭晶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努力下,于2022年申报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制药技术与设备》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之一。该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药品生产工艺为主线,以药品生产岗位为模块,介绍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单元操作技术和设备知识,注重工程职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及成果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技术与设备》建立了“1234”教学模式,即1个中心、2条主线、3项原则、4步流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固体和液体制剂生产工艺,遵循课程内容符合企业需求原则、小组分工合作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按照问题导入—参与互动—练习测验—实操提升4步流程,采取“企业+课堂”“互联网+课堂”“思政+课堂”“理论+实践”等形式开展教学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更加贴近产业,2024年10月14日-10月16日,医药学院史丹书记带领我院相关老师走访台州临海人社局、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医化产业园,深入浙江几家医药化工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包括华海、海翔、仙琚等著名上市制药公司,就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医药行业人才需求及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完善课程目标,修订了《制药技术与设备》教学大纲。

《制药技术与设备》教学团队建设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及应用:校企共建线上课程视频37个,总时长约25小时,习题480道。课程自2021年于学银在线平台开放,已开设6期。本期发布任务点196个,累计章节学习次数36735次;发布讨论73个,学生累计讨论数4558;发布章节测验48次,作业28次;发布各类通知223个。截至目前,总选课人数达1334,来自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累计页面浏览量约326万次,累计互动次数约2.7万次。

在紧贴实际的创新教学思路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稳步提升,2024年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加校级国药工程杯设计大赛获一等奖,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三、实验课程建设

药剂学教研室教学团队注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方面,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与整合,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形成层次分明、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型药物制剂实验项目,让学生紧跟药学发展前沿。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实验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吴杰老师主持的《药品质控综合实验》课程,以药品质量控制核心能力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 4 个综合项目(维生素 C 原料药、颗粒剂、维生素 B1 片、注射剂的质量分析),每个项目涵盖 “处方工艺设计 - 检验方法开发 - 结果分析评价” 全流程,强化药典标准(中国药典 2020 版)的应用,融入课程思政,包含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突出 “做中学”“学中做”。实验流程严格遵循企业 QC 标准,如检验报告格式、原始记录书写规范与企业实际一致,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期末论文评审,强化 “职业化” 培养。在课程教学理念中新增 “依法依规检验”“科研思维培养”“团队协作” 等目标,对接药学专业 “药品质量控制” 岗位需求。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模式,在学习通平台自建 23 个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视频(如 HPLC 操作、崩解时限检查)、药典标准文档、案例库(含思政案例与行业事故案例)。



四、教学研究

近年来,教研室成员围绕药剂学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展开,如对新型药物制剂教学方法的探讨、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等,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华职教社教研项目等多项教改项目,发表20余篇教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