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任丽琼)3月4日、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师生纷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全国“两会”的内容,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教育的话题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热潮。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提振信心。”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董妍玲教授表示,学校要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持续推进课程思政1331工程项目,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持续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围绕“四新”要求,不断强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条件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双自双创”应用型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就预示着每所大学和每个学科只要办学定位科学,特色优势突出,办学质量水平高,都有成为一流的希望和可能。”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马敬桂认为,这为不同类型的学校,积极争创世界、全国、省域一流,沿着多个维度迈上新的台阶指明了方向。武生院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只要全校师生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勤奋努力,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的目标。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更使得今年‘两会’的召开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辉表示,在去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了专家教师宣讲团,先后开展了“四史”、“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六中全会精神基层宣讲。开学初,宣讲团就开始为“两会”宣讲着手准备,近期,宣讲团的同志们一边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一边密切关注“两会”动态,同时第一时间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之火,点亮学生信仰之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双减’在给老师和学生减负的同时,又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钱学森学校教师朱爱玲表示,“钱学森学校作为武生院的子弟学校,近年来,坚持为教职工子女提供公益托管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利用大学校内育人平台资源,以及高知家长队伍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这一优势,开发了一系列集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小学生们从中获益。今后,我校将继续发扬优势,丰富课外延时服务供给,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的童年,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
收看“两会”相关报道,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党员徐昕昀,对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现的国家发展“成绩单”和新一年的发展目标,感到由衷的自豪。他激动地说:“‘双减’政策落实,推进乡村教育,家庭教育促进实现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强健体魄,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等等教育话题,让我感受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日益昌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学生,我们的幸福感也在逐年提升。还有一年多就要毕业了,我将倍加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加强社会实践,将来响应国家号召,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个人价值,结合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张希一关注到,在“两会”前期广泛民意调查中,“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的关注度位居前三。他表示,每一个热词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表达。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抗疫”志愿服务中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力、执行力。在寒假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农村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让我深受鼓舞、信心满满,也对未来充满期望。去年,建筑工程学院党员工作站组建了多支大学生宣讲队,我们通过定期学习,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我们打算在今年暑假继续去乡村开展宣讲活动,我们有信心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宣讲员,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比‘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三学生陈峰表示,通过收听收看“两会”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才能强盛中国。他在为中国的强大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陈峰表示:“我将倍加珍惜大学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我坚信,只要紧跟党走,把个人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
“作为高校后勤基层员工,我将把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总务处党总支第四党支部书记伍桂林表示,我将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同志,不断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以闯、创、干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为打造一流的后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