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2022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推出“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作为“教学质量提升月”主要活动之一,对参赛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教学水平的热情,引领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网讯(通讯员龚文翰)“信息安全五大安全要素指的是攻、防、测、控、管、评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8509教室《网络安全》课堂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肖蔚琪副教授正在讲述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网络安全》作为一门结合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等技术的综合性课程,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肖蔚琪副教授根据《网络安全》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程教学目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常用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技术、保密通信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原理以及基本的攻防技术等网络安全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与实训,并从国际、国家、个人多个层面,通过技术、标准、法律等多个角度事例,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线上自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空间安全观、正确的国家网络安全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推进安全人才和人才安全的双促进。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是肖蔚琪副教授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为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肖蔚琪副教授经常通过列举各种案例剖析我国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与问题,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网络安全道德观和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的崇高理想。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肖蔚琪副教授结合网络安全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特点,打造了“专业课程+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密码学技术、哈希鉴别技术、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认证中的应用”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实践,让学生将所学安全技术与行业发展、新业态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肖蔚琪副教授认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网络安全观,使其掌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安全的基本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据悉,肖蔚琪副教授除了在创新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思政等方面不断探索外,还十分重视理论科研。截至目前,肖蔚琪副教授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和校级项目各1项,主编教材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论文2篇,指导学生在“2021年第三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一等奖各1项。

肖蔚琪副教授给同学们讲授《网络安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