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通知

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正文

【教育质量提升月·“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报道之二】艺术学院《校园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纪实

发布日期:2022-05-26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2022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推出“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作为“教学质量提升月”主要活动之一,对参赛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教学水平的热情,引领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讯员 谭逸夫 阎轶娟 石雪 朱才全)“校园文创产品是依托高校文化资源与内涵所设计出的兼具文化及创意价值的衍生产品,它不仅体现了校园的文化内涵,也在无形中散播着校园的精神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5月11日晚,在《校园文创产品设计》课上,艺术学院谭逸夫老师正在为学生讲授如何将校园文化资源结合设计创意打造传播校园文化的衍生产品。

设计赋能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初探

据悉,本学期所开设的《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专业劳动技能课程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文创产品设计》课程的分支。《文创产品设计》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是输出校园文创产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谭逸夫老师与教学团队以课程为契机,带领学生以校美术馆馆藏资源设计出了一批较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在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谭逸夫老师表示,以校美术馆举办的《墨香校园丨孙恩道中国画作品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湖北书画名家笔会活动》为例,在系列文艺活动中,各位名家各显其能,带来了文化的饕餮盛宴,但此类活动的影响力往往随时间流逝而消散殆尽,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因此,课程团队尝试引导学生将艺术家作品结合合适载体进行再设计,让文化资源与生活方式相结合,设计创意衍生品以延续各类活动的影响力,吸引不同专业学生的关注度,探索文化与美育深入人心的方式。

谭逸夫老师指导学生设计的相关主题文创产品

紧跟政策导向 助力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措施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科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艺术院团及其他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谭逸夫老师一直在课程中探索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他认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内有钱学森纪念馆、延安精神纪念馆、酒文化博物馆等系列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相应文创产品的生态体系较为薄弱,如何将此类资源结合教学与课程进行设计转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资源的引领作用,以更好地传播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学期开设《校园文创产品》这一门专业劳动技能课延续研究主题,以设计实践的方式推动文化资源的物化与创新呈现”。

课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积极思考,梳理创作思路,绘制作品草图,既从设计者角度出发,调研受众群体、分析成本与预算;又从购买者角度对产品进行审视与考量,思考其实用价值与设计可行性。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5班学生蔡一鸣表示:“作为设计者,有时会过分注重设计中自我意识的阐发而忽略了购买者的意愿与需求,尤其是设计校园文创产品时,更应开展广泛调研,通过产品这一载体讲好武生院故事”。

谭逸夫老师认为,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是高校文化资源的创新转换方式,在设计时需要解读文化资源的属性,再应用于契合的产品载体上,切忌文化元素的无序叠加,通过文化价值提取、叙事功能串联、受众情感需求等过程,将元素进行符号性转化,促进校园文化与创意产品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校一品”的文化创意品牌。

艺术学院副院长任家永表示,专业技能劳动课程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分学生专业所长,培养其“一专多能”和“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艺术学院结合学科优势认真开展专业劳动技能课程,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美专结合”助力校园美育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