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湖是该校地标之一,因形似中国地图,又名“中华湖”,寓意祖国在我心中。 陈冲 摄
每年军训期间,该校新生分批参观钱学森纪念馆等校内文博场馆,上入学“第一课”。张茜 摄
2020年12月26日,该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陈冲 摄
2018年11月,该校1998届校友从海内外归来,相聚母校,种下桑梓林。程晓璐 摄
十月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丹桂飘香,秋色斑斓。这所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高校之一”的大学,29载深耕民办高等教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乘着美好新时代的风帆壮大,始终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融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校园内,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是师生共同筑建、接力种植的,承载着武生院人“自立自强 创新创业”的精神,记录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师生的奋斗足迹。
2012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更加坚定了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自此踏上了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二次创业之路,拉开了气势恢宏的改革大幕。
凭一腔热血,历经风雨沧桑,铸民办教育华章。十年来,武生院人始终怀揣教育报国梦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文明单位(校园)(连续八届)、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钱老的五次人生选择,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珍惜大学时光,苦练本领,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成为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每年的9月,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内都会迎来一批批身着迷彩服的新生。参观钱学森纪念馆、延安精神教育馆等校内红色文博场馆,是该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入学“第一课”必然是思政课,为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办学方向、育人方向、发展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空调来了,课堂更‘香’了。”2022年秋季开学,该校的教室和实验室实现空调基本覆盖,学生们齐为学校点赞。“装空调”是党员干部通过基层走访收集来的“学生的强烈呼声”。“安排上!”校领导当即表态。暑假期间,项目工作专班战高温斗酷暑,加班加点,在秋季开学前兑现了承诺。“感受到的不仅是凉爽、舒适、明亮,更有学校对我们满满的爱。”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李梦莎说。
“装空调”是学校聚焦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建设魅力校园、共建共享的片段,更是学校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缩影。
十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按照“党建+战线”思路,推行“党建+教改”“党建+育人”“党建+双创”“党建+科研”“党建+保障”等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双创教育、科技创新、后勤管理服务等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各战线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先锋、作表率,凝聚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卫战的强大力量,涌现出李沐溪等一批师生抗疫先进典型。在党旗的召唤下,万余名青年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把青春誓言写在战疫一线,他们的抗疫故事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十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持续推进“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创建立项工作,持续完善学生党员工作站、党员先锋岗、学生网格化管理、学生骨干培养、学生社区驿站等项目,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管理深度融合、提质创优。
学校先后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会暨示范培训班、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全省教育大会、全省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作大会交流发言。相关经验多次被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简报推介,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良好的辐射示范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须抓牢提高育人质量这个核心点。
十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应用型、教学型办学定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内涵促发展,以创新推改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不断思考、不懈探索。学校紧扣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生物与医药、工程与技术、农业与环境、财经与管理、人文与艺术等五大学科专业类群为依托,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成为湖北省唯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的民办高校。
“武生院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重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注重环境育人,重视学生发展,广大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2018年10月,教育部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专家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宋维明教授在反馈会上如是说。
2020年12月,该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明确了学校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全国一流民办大学。2022年6月,该校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向“打造一流教学”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十年积淀,厚积薄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办学特色愈加鲜明,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省级人才项目设岗学科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建成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1门。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企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3个。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今年教师节前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王瑾教授当选2022年度“荆楚好老师”,这是继2018年吕慧英教授、2019年张秋菊副教授、2020年刘群教授获评后,学校又一名教师获此殊荣。“荆楚好老师”频出,这在全省高校中并不多见。
“荆楚好老师”活动组委会给王瑾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一句承诺,八年相伴。义务辅导学生,小草长成大树。用自己的青春,换学生的成长,她说很值。“只要你愿意学,我随时都全力教。”因为这句承诺,王瑾和她的“四叶草教学团队”坚持用课外时间义务给学生辅导英语。8年来,团队从“四叶草”发展成“七朵金花”,她们帮助的学生近万名。
首届全国“明德教师奖”获得者何穗教授认为,武生院之所以出好老师有两点“绝招”:一是树典型,引导教师见贤思齐,涵育高尚师德;二是将师德考核融入教师队伍引进、培训、聘用、评价等各环节,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硬杠杠”。
十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断发力,队伍不断增量提质,活力不断激发,以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强化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每两年评选一次“师德标兵”;坚持引育并举,不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双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工程”等,设置校“长河学者”“长河工匠教授”“长河产业教授”等人才项目,打造人才发展特区;健全子女入托入学、父母养老保障体系,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清风徐来,花自盛开。目前,学校不仅引进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细小病毒分会委员李毅,湖北省人民政府“编钟奖”“楚天园丁奖”获得者吕慧英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还培养了全国优秀教师孔德文、湖北省优秀教师董妍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赵秀琴、湖北产业教授柯贤炳等一大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以博士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工匠,就是踏踏实实把手头上的活做好、做细、做精。”2021年6月,“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揭晓,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袁伟程获得该职业(工种)全省第三的优异成绩,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大赛类)”荣誉称号。22岁的袁伟程成为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最年轻的技师。
“新时代更需要有学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品质,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而不懈努力着。”袁伟程在给母校的回信里这样写道。
十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持续探索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了“811”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省内外300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开办30余类校企特色实验班、订单班,将80%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立“专业交叉、产教融合、师承教育、现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10%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卓越工程师;连续10年开办“钱学森实验班”,将10%学生培养成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在价值追求上,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以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融合湖北“五个思政”,重构学校“10+X”三全育人体系,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氛围。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十年来,一大批优秀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同类院校前列,优势特色专业考研录取率超过15%,先后有20余名在校大学生受到国家部委表彰,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苏风驰、洪斌,浙江省劳动模范李强等一批行业楷模,“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旭、湖北省“百强领军企业家”张培文等一批创业先锋,以及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许伟凡、丁广进等一批学术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