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落地落实。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系列活动近200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党校、进主题党日、进班团会。举办校党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9次;邀请省委宣讲团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7场,组建“两团多队”深入基层宣讲158场次;实现师生全覆盖。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办结教室安装空调等为民实事24项共78件。学校被评为省派驻村工作突出派出单位。
2.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举办“壬寅之夏”“壬寅之冬”双创训练营、晨光奋进班等,着力提升“双自双创一高”人才培养质量。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省试点学校,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评第九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申报武汉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正在进行公示。平安顺利完成自学考试等五项大型考试组考任务。举办SYB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1283人。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69项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433项。
3.双创教育改革活力初显。出台进一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管理职能。青创园获批省级青创园,星创天地在省、市绩效评价中获优,创业之家连续第五年获评全市“五星级创业之家”。成功举办“长河—阳春杯”“长河—金秋杯”双创大赛,23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新增入驻孵化企业29家,常态化运营公益服务创业项目63个。获批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项,在各类双创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1项。《大学生创业导航》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全省高校就业创业特色课程。
4.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46人。晋升职务职级、任免干部等90人次;评选表彰模范、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78人。王瑾获评“荆楚好老师”,黄仕超获评“最美产业教师”,赵秀琴当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骆群曙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武汉楷模”,李洁入选“汉漾”青年人才。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1项。
5.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召开全校科研工作大会,加大科研和人才项目立项力度,推动学科群建设和学科协调发展。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自科基金项目5项,批准经费100余万元。新增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新增授权专利65件,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8件。成立校科学技术协会。获批武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6.就业招生工作互促共进。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全年为毕业生供岗8万余个。5名毕业生入选第八届“长江学子”,其中1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招生工作再创佳绩,计划完成率、报到人数、报到率等稳定在较高水平,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7.党建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开展纪念钱学森诞辰111周年系列活动等“五育”实践活动,评选和表彰首届“五好学生”。成功召开第五次团代会和第十次学代会。出台劳动教育管理办法,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统一规范管理。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获评市级示范高校征兵工作站。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各1个。获批教育部思政创新发展中心课题5项。翟文慧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一批师生先进典型受到媒体“追捧”。
8.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深入开展“最美校园”创建活动,持续举办“四季运动会”“四季菊展”“四季共享宴”以及“携手·启航”毕业火炬传递、篝火晚会、“生院飞歌”周末音乐夜场等特色活动。
9.条件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教室安装空调全覆盖,教工小区及部分教学楼加装电梯,改造升级学生公寓热水系统、教学楼公厕等,新建“桐雏空间”。利川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暑期试运营接待教职工500余人;三农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揭牌。动态调整疫情管控措施,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累计240余万人次,“新十条”出台前校内“零感染”。获评“平安武汉”建设优秀单位。
10.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钱学森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校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劳动实践示范园入选湖北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我校相关经验做法及师生典型300余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