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第四十个教师节,聚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推出“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宣传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外国文学》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4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中级职称组三等奖获得者—文学院 李泽玲
一、课程简介
《外国文学》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深入了解世界各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流派演变、文化背景及艺术特色。通过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课程内容广泛覆盖从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现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与地区,注重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学审美。
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经验
(一)文化情境融入教学: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注重将其置于具体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时代价值。
(二)比较阅读法:鼓励学生进行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学作品比较阅读,培养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互动式课堂: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影视资料、音频文件、在线资源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成效
(一)学生视野显著拓宽:学生对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
(二)文学素养显著提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分析和评价,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课程中的文化情境教学和跨文化比较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搜集和整理各类教学资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四、个人体会
(一)教学相长的乐趣:在教授《外国文学》的过程中,不断被学生们的热情和求知欲所感染,他们的提问和见解时常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教师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而通过参加教学竞赛,推动教师多角度看待教学,能够从更加多元全面的角度看待教学工作。
(二)文化理解的深化:通过深入研究各国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这对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准备教学竞赛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加深了对外国文学中的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了适应课程的教学需求,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竞赛本身就是教学能力展示的一个侧面,从备赛到参赛的全过程,也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情感共鸣的桥梁:文学是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沟通。《外国文学》课程让教师和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通过教学竞赛,让教师对本门课程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个人简介
李泽玲,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担任记者岗位,担任记者期间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于2020年9月入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目前担任文学院专任教师,目前主讲课程为《外国文学》,该课程被认定为2024年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