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之十一】

发布日期:2024-09-11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迎接第四十个教师节,聚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推出“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宣传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跨文化交际》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4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高级职称组三等奖获得者—外国语学院 倪丹萍

一、课程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面向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课程以中西文化对比为前提,强调在了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自2015年起,本课程经历了九年的精心设计和持续发展。在此期间,课程团队秉承并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和课程思政等多个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成效显著,尤其是在课程考核和课程思政方面。课程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2015年至2018年):课程体系初步搭建,形成了完备的课程框架和建设思路,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课程团队。

发展阶段(2019年至2021):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直播课,之后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行课程思政和课程考试改革。

一流课程阶段(2022年至今):“以研促建”,申请获批了教学研究项目,申请了思政教学团队项目,构建了完善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不断加强资源建设,致力于构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一流课程,提炼和推广课程的教学特色和建设成果。

二、课程教学经验

(一)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课程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目标、能力和素质目标三个维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有机融合。其次,整合教学内容。将原来零散的、杂糅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教学内容模块化、阶次化。本课程共设计十五个单元,五大主题模块,分为初阶、中阶和高阶。教学与思政融合。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结合的育人目标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为主线,针对重构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审视与提炼,挖掘育人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每一章都挖掘出课程思政点,共凝练出15个思政点,使课程思政全覆盖、全贯穿,通过对比中外文化并融入中国元素,塑造正确立场和价值观,使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国际文化,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Glocal外语人才。最后,课内外资源融合。借助学习通平台,本课程配备了教学基本资料,以及包括图书资料、新闻阅读、视频资源,如:中国文化系列和精选教学链接在内的一系列拓展资源,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适应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学习体验。

(二)创新实施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课程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掌握。一方面积极整合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互动软件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兼顾语言输入与输出,注重英语口头与书面技能的提升,灵活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多样情景。采用头脑风暴、角色表演、主题陈述、讨论、展示等多种个体与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有效运用教学评估。该课程积极推行N+1考核模式,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案,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记载,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方式多样,如“小组展示”“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案例分析”“视频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课程建设成效

(一)改善教学效果显成效—课程教学效能提升明显。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显著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积极。经过两个学期学生期末成绩对比,学生的平均分和优良率提高,不及格率降低。

(二)助力学生成长有突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快。近五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双创)比赛的热情持续高涨,参与人数和获奖次数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省级大创项目2个,获得校级创新创业项目金奖1项,优秀奖多项。

(三)提升能力获好评—教学团队教研产出丰。团队教师获得“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全国一等奖、湖北省特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国家级优秀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湖北赛区三等奖,校教学成果创新奖特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跨文化交际》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案例征集比赛三等奖,依托本课程的省校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并获得湖北省“荆楚好老师”,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课程改革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室主任”等多项荣誉。

(四)推广辐射获认可—课程影响力覆盖广。团队教师开通了课程学习公众号,自公众号运行以来,已发送图文消息一千余篇,用户逾两千人,辐射了课堂之外的更多受众。跨文化讲座“美育CPCT系列活动之美育论坛—遇见跨文化之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学习中来,提升了课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个人体会

本次讲课竞赛对个人而言是一次极具挑战且收获满满的经历。在竞赛准备阶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深入研究教材,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反复琢磨教学方法,并不断演练、反思和改进教学环节,力求让课程内容既丰富又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升了教学设计能力。竞赛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竞争氛围,每位参赛教师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教学技巧,通过与众多优秀教师同场竞技,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新的教学思路。

教学竞赛是教师提升自我、突破自我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教学交流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次讲课竞赛,不仅在教学技能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在心态上得到了成长。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不断进步。未来,要把这次竞赛的经验和收获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

个人简介

倪丹萍,副教授,中共党员。曾担任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词汇学、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大学英语等多门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曾获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国家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湖北赛区三等奖、全国教师微课视频制作技术大赛三等奖,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北省三等奖指导教师,“外教社杯”湖北省民办及独立学院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指导教师,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优秀评委,校“优秀教师”、校“课程改革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主持并参与国家、省、市、校级教科研项目多项,编写出版著作一部,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