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之八】

发布日期:2024-09-10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迎接第四十个教师节,聚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推出“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宣传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遗传学》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4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新教师组二等奖获得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金涛

一、课程简介

《遗传学》是面向生物类专业学生开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一门课程,也是连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的桥梁。其课程特色在于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该课程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对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以及表达进行讲授,探索各种生命现象背后的遗传学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中心”为理念,以“课程思政”为特色。一是课程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二是在专业知识中融入鲜活思政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全球视野及科学素养,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构建起遗传学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生物学研究、农业育种、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遗传学》课程教学经验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通过配套的经典或贴近生活实际的遗传学实验(如染色体核型分析、果蝇的饲养与观察、人类指纹分型、血型测定与统计分析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刻理解遗传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演示、视频讲解等,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并重

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入大量的遗传学案例,如人类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的遗传机制、作物育种中的基因改良技术(如转基因作物)、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等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学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促进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三)巧妙挖掘思政元素,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遗传学》课程现已实现全课时的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名人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等方式积极引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育人。例如,通过讲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分享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剖析社会热点背后的遗传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等。

三、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遗传学》课程展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成绩稳步提升,不仅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实验操作能力也显著提高。其次,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多名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展现出良好的科研潜力。此外,课程满意度持续走高,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激发了他们对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

四、个人体会

《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过程。要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生命科学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持续学习,为有源头活水。遗传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二是教学相长,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与反馈,每一次课堂交流都是自我提升的机会,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和收集反馈,并适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法;三是保持热爱,心中有一团火。只有真正热爱遗传学这门学科,才能在教学中充满激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个人简介

王金涛,中共党员,讲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主要讲授遗传学、遗传学实验、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主要从事鳞翅目昆虫对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研究,在国内外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2项,获得授权1项)。主持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项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内项目各1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