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之五】

发布日期:2024-09-10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迎接第四十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推出“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宣传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免疫学》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4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高级职称组二等奖获得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记平

一、课程简介

《免疫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主干和桥梁课程,主要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质,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免疫病理,免疫检测技术以及免疫防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学生通过学习免疫学知识与免疫制剂制备工艺专业知识,掌握免疫制剂制备与应用,为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服务提供基础,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分析交流、探索判断等综合能力,能正确认识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的职业性质、社会责任、职业规范与道德,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免疫学课程教学经验

(一)基于OBE理念,重构课程内容

免疫学理论抽象且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产教、赛教、科教”的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基于“方法学为中心”的免疫基础、免疫应答和生物制品制备三大模块虚实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产学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搭建线上资源,融合“产教学”体系

1.结合“新工科”产业目标需要,建立产业案例库,始终将免疫学基础理论到应用的环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如:介绍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时候,请学生们讨论当前抗体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从何处获得抗体;为了提高抗体的应用价值,在获得抗体过程中需要做哪些优化。经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们能结合具体案例了解到抗体制备过程和应用范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2.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线上创客空间资源库,包含10余种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介绍和获奖案例。基于免疫学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基于在课上学到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开展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并已成功申报专利。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建立线上线下并行科研资源库。基于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病毒载体”工程中心的“科研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设立科研课题,挖掘学生自身兴趣和优势,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学生对于免疫学的兴趣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积极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又能促进学生们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三)整合思政案例,讲好“英雄城市”故事

发掘课程体系中嵌入的政治信仰、职业生涯教育、道德情操、学术思维、人文素养等思政育人元素,尤其是凝练蕴含于教学内容中的“大健康”思政元素。例如,紧密联系“中国故事”“武汉故事”,以“八讲四问”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八讲”即讲历史、名人、人文、俚语、应用、热点、前景、案例;“四问”即问情感、问经历、问对错、问策略。

三、建设成效

(一)多元融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式,课前发布教学内容相关热点话题,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度;课中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如:问题导入式教学、案例分析等;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课后线上作业、话题讨论、小组任务等多种形式巩固重要知识。

(二)专业知识的“三”字密码。对免疫学专业概念进行提炼和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可谓是“三”字密码,大大简化了繁杂的免疫学专业知识。如免疫的概念,三个关键词:识别、清除、维持;抗原的概念:激活、活化、特异性结合;过敏的概念:抗原、再次、病理等。

(三)优化的过程考核。考核包括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重在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进行评价,除了考核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以外,还包括学生参与的课外社团活动、科研活动,参加的各类免疫学相关比赛,阅读的专业书籍等,综合考察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贯穿免疫学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辐射到课外。在课内外通过讲故事、交流心得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鲜活的人物案例、啼笑皆非的社会新闻、丰富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思政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个人体会

此次教学竞赛,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应与“四新”专业建设目标想结合,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技巧,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引路人”。

个人简介

朱记平,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教学方面,教授课程包括《免疫学》《免疫学实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生物制品学》《病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等。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基础研究、抗病毒药物研发,以及诊断试剂盒研发。曾参与国家“973”项目、流感病毒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项目。近年来,主持、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教研论文1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学术兼职有湖北省免疫学会科普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湖北省免疫学会教学竞赛”一等奖,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5次,获校“优秀教师”荣誉4次,获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荣誉2次,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2次,获校“十佳党支部书记”荣誉1次。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7次,获国家三等奖1次,省三等奖1次,校二等奖1次,校三等奖2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验竞赛5次,获国家一等奖1次,省一等奖1次,省二等奖1次,省三等奖1次,市优秀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