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第四十个教师节,聚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推出“课程思政大练兵 优秀教师教学展示系列报道”,旨在宣传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参赛课程经验分享
2024年教师教学讲课竞赛高级职称组一等奖获得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王金
一、课程简介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我校应用化学(省级一流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服务于学校“自立自强 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总目标达成,重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大国工匠精神,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化工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电力等工业领域。通过学习,一是能够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二是能够应用工艺、机械、力学、材料等知识对典型的化工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选择、管理和维护;三是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复杂的工程问题,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实施
习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希望。本课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人才培养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实践“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向融合,从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实现专业课堂思政育人功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历史使命,树立“安全第一,严谨务实”的价值观;培养工程思维,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深耕中华的文化内涵。
(一)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线上渗透”“课堂引导”“资源塑造”“实践校正”“现实激励”五个环节。“线上渗透”:线上观看视频,了解工程实际,渗透安全第一、严谨务实的价值观。“课堂引导”:教师精讲行业企业真实案例,结合设计痛点,指出“卡脖子”问题,了解国内外研发的领先设备,激发“强国有我”的民族荣誉感,增强“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使命感。“资源塑造”:学生应用拓展资源,查阅行业标准,结合工程实际,确定设计参数,内化安全第一、严谨务实的价值观。“实践校正”:设计完成后结合角色扮演,从制造者、运输者、安装者、使用者的角度,开展多方评价,内化工程思维;为满足多方需求,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难度,实现设备创新,外化工程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现实激励”:为验证设计是否可行,开展企业参观实习,工程师讲授生产设备,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结合 “渗透→学习→内化→外化”四步递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课前应用生产视频、虚拟仿真,让抽象的原理生动化,进行渗透。课中将设计项目与企业设备对接,开展工程探究,使复杂的设计实践化,开展学习。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工程项目结合角色扮演,让有限的课堂高效化,完成内化。课后线上线下工程师授课,生讲生评、教师点评,让课上课下教学一体化,实现外化。
三、教学感悟
本课程自19年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一来,学生优秀率显著提升,课程得到了学生和教学督导的认可和肯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应用化学专业70%的学生获得 “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多名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设备操作比赛中获奖。通过本次比赛推动了我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及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优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为今后课程的持续改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个人简介
王金,党员,副教授。专任教师,主要承担化工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武汉市教育局项目2项,完成校级教学研究1项。公开发表核心论文数篇,主持编写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2006年6月进校工作以来,承担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反应工程、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多次获校级“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培训积极分子”称号,曾获“长河阳春杯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第三届实验讲课竞赛三等奖”等荣誉,指导的学生本科毕业论文3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