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创新育才
机制教研室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2019 年获批),聚焦新工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耕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实践。2024 年,教研室成功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现有一支由机械、电子、软件专业教师及企业工程师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近三年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 3 项、校级教科研课题 12 项,教师累计申报专利 10 余项,国家级竞赛奖项3项,形成“教研相长、产教协同”的良好发展生态。
一、融产教协同,育机械英才
面对新工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传统机电专业存在学科壁垒突出、产教融合不足、实践平台单一、评价体系局限等问题。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构建“五维五融三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并针对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路径,如图1所示,目标是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突出、跨学科创新能力强” 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机制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表 1:“五维五融三阶” 体系架构表
维度 |
核心内容 |
典型举措 |
五维目标 |
价值塑造、素质培养、知识传授、能力提升、行业适应
|
课程思政融入、跨学科项目实践、企业导师制 |
五融路径 |
专创融合、跨学科融合、赛创融合、AI 融合、企业项目融合
|
蓝桥杯竞赛训练、CAD/CAM 技术链、智能助学系统、华工正源订单班 |
三阶体系 |
专业筑基(大一至大二)、交叉深化(大二至大三)、实战跃升(大三至大四)
|
机械原理基础课、工业机器人技术选修课、“3+1” 企业毕业设计 |

图1 人才培养问题 — 解决方法对应关系图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路径:以机械类专业为核心,融合思政、双创、企业元素,构建 “基础课 + 核心课 + 选修课” 课程体系。通过学科交叉模块(机械、电子、软件类专业课深度融合),依托专创融合、竞赛驱动,在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双创导师协同指导下,推进校企共建订单班、实习实训基地、毕业实习等企业项目实践,形成 “课程筑基→学科交叉深化→企业实战跃升” 的产教融合链条,最终培养专业创新能力突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现课程、导师、实践资源的全链条贯通。

图 2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路径
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路径:以机械、电子、软件类专业交叉融合为基础,打造共享课程群,强化多学科资源整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友捐赠、院企共建共享、企业捐赠等多元渠道,补强实习实训平台硬件与资源。同时,联动其他学科专业,拓展交叉融合发展空间,构建 “资源共享、校企协同、多学科联动” 的实践教学生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立体化、实战化的实训支撑,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 3 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路径
二、跨科融产孵创新,教研实践结硕果
(一)跨学科课程重构:打破知识壁垒
“机械+电子+软件”交叉课程群: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及技术课程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Python数据可视化》等跨学科课程,要求学生选修 2 门电子类、2 门软件类课程,构建复合知识结构,如表2所示。
跨学科训练:组建由机械、电子、软件教师及企业工程师构成的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完成跨学科项目(如 “智能农业装备设计”),实现 “一门项目课、多学科协同”。
表2 核心课程
课程模块 |
核心课程示例 |
教学目标 |
机械核心课 |
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程学、液压与气压传动 |
夯实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掌握传统机械系统设计方 法。 |
电子技术课 |
电工电子学、单片机原理及 接口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
培养电子控制与智能设备开发能力,对接智能制造需求。 |
软件应用课 |
Python 编程与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互联网技术 |
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实现机械设计与软件编程的跨学科融合。 |
(二)产教融合深化:对接产业真实需求
“三阶递进式” 企业实践:专业筑基阶段:嵌入企业案例(如华工正源光电子制造流程)进课堂;交叉深化阶段:企业导师开设“命题工作坊”,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加多宝生产线优化);实战跃升阶段:通过“3+1订单班”(如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深入企业完成毕业设计,60% 以上选题来自生产一线。新建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单片机智能控制实训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升级改善专业实验环境。
另外持续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已与2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与蒙牛乳制品(武汉)有限公司探索协同育人·校企共筑产教融合新路径

稳健医疗武汉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走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走访武汉航天智能防护科技有限公司

学院与TCL空调(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展校企合作

2025年3月,学院前往岱家山科创城开展访企拓岗

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现场

与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室

人工智能实验室UG建模

工业可编辑逻辑控制器实训室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与专利孵化
“基础训练→赛事实战→成果转化”链条:依托 CAD/CAM 工程能力训练体系,学生从二维绘图、三维建模到数控加工层层递进,近四年获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奖项50余项,其中蓝桥杯单片机设计赛一等奖3项;鼓励学生参与专利申请,2017-2024年累计获授权专利27项,如“圆盘式自动化刀库” 发明专利(ZL202210585237.5)。

图4 学生专业赛事获奖数量

图5 学生双创赛事获奖数量










图6 师生获得部分专利证书
(四)教科研成果:研教科改项目,孵育人成果
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各级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近三年机制专业申报各类课题近20余项,其中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科研课题12项。教师团队累计申报专利10余项,包括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有效反哺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






图7 教师和学生获得各类比赛证书

图8 教师和学生团队获得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道普通本科组金奖图示
机械制造教研室立足省级一流专业与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根基,以“五维五融三阶”体系为核心,深耕跨学科课程重构、产教融合深化、实践创新培育与教科研攻坚四大方向。从“机械+电子+ 软件”课程群打破知识壁垒,到“三阶递进式”企业实践对接产业需求,从赛事专利孵化赋能学生成长,到教科研课题反哺教学实践,教研室构建起“教研相长、产教协同”的育人生态。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依托校企协同平台与跨学科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链条,以更扎实的教科研成果、更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机械领域培育更多工程实践能力突出、跨学科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持续擦亮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品牌。